动画片《黑猫警长》有一集讲了一个悲情故事:在与蝗虫的战斗中,螳螂姑娘和螳螂小伙一见钟情,小动物们为它们举行了盛大婚礼。可第二天早晨,大家发现新郎被吃掉了,随即向黑猫警长报告情况。黑猫警长立即奔赴现场。经过仔细调查,警长明白了其中道理,并召开电视大会,告诉大家新娘吃新郎是螳螂的习性,是为了繁殖下一代,新郎必须作出的牺牲。螳螂姑娘把丈夫的遗书交给警长,黑猫警长宣告螳螂新娘无罪。
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最近有好奇网友突然对这个“螳螂吃夫”情节提出了质疑,并要求上海辟谣平台“为漂亮的螳螂辟谣”。
好吧,这位网友,你的问题成功勾起了P仔的好奇。为此,我们专门咨询了动物爱好者组织“动物世界”发起人崔伟。他的答案是,螳螂交尾后雌性吃雄性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雄螳螂被吃实属小概率事件。
雄螳螂体内并无特殊营养
雌螳螂为什么要在交尾后吃掉雄螳螂?《黑猫警长》的解释是“为了繁殖下一代,必须作出的牺牲”;电视机前观众的理解是“为了给雌螳螂肚子里的孩子提供宝贵的营养”。这个理解正确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螳螂平常吃什么。资料显示,螳螂属于广食性昆虫,它基本上什么都吃,只要能抓住,无论蜘蛛,还是青蛙、蜥蜴、老鼠,甚至鸟类都存在于螳螂的捕食记录中。从这个角度讲,雄性螳螂对于雌性螳螂来说,自然也可以算是美餐一顿。
螳螂捕杀蜂鸟
资料显示,螳螂的虫体含有18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含量达64.24%。虫体体脂以不饱和的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其主要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86%,饱和脂肪酸仅占12%。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及铁、锌、铜、硒等。但是,雄螳螂能提供给雌螳螂的营养,与其他食物并无明显差别。
在一项对地中海虹螳的研究中,实验者对比了吃掉配偶和没有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得出结果: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并没有产下更多的卵。
于是,实验人员认为:雄螳螂被吃,并非因为它体内有特殊营养,而是因为雌螳螂饿了。
螳螂“性食同类”是小概率
在动物界,这种在交尾过程中吃掉同类的行为还有个特有的名词——性食同类。
崔伟告诉P仔,科学家们对螳螂“性食同类”行为进行了不少研究,基本集中在斧螳、刀螳、薄翅螳这些大型、强壮又凶悍的螳螂上。研究表明,薄翅螳在野外吃掉配偶的几率大约是31%,而中华大刀螳雄性个体在野外交尾中丧命的几率是17%。可以看出,就算在野外面对最危险的雌螳螂,雄性大部分情形下依然能够全身而退。
1984年,里斯克和戴维斯两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并使用摄像机记录,而非实时观察。结果出乎意料:在30场交尾中,没有一场出现“谋杀亲夫”剧情。相反的,他们首次记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2小时。两人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尾所必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
两位科学家记录下螳螂从求偶到交尾的过程
1987年,里斯克和戴维斯两人还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尾,但在交尾过程中或在交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换句话说,雄螳螂想活命,可以找一只饱食后的雌螳螂进行交尾。崔伟认为,雄螳螂要想活命,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逃得足够快。有人观察到,在野外交尾后,雄螳螂基本都是直接起飞逃跑的。总之,对于饿得前胸贴后背的雌性来说,雄螳螂是“千里送晚餐”;但是对那些不饥饿的雌螳螂来说,可能真不缺这一口吃的。
[P仔报告]
P仔是一只小蓝猫,是黑猫警长的远房表弟。(哈哈,此处套近乎!)
不过,为了科学精神,小蓝猫今天不得不给黑猫表哥敲敲小黑板:“新娘吃新郎是螳螂的习性,是为了繁殖下一代,新郎必须作出的牺牲”——这句话不正确,会误导小朋友的。
P仔提醒,动画片是我们幼年时期去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有些动画片为了营造童话效果,可能会言过其实。我们可以保存对动画片的记忆,但更要拥有一颗探寻真相的心。
上海辟谣平台邮箱:shwlpy@qq.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