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辟谣报告>>宗庆后称营养快线因谣言损失125亿!祸害饮料界的,其实还有这些谣言……
宗庆后称营养快线因谣言损失125亿!祸害饮料界的,其实还有这些谣言……
发布时间: 2017-03-16 17:45:17
作者: 宋慧
食品饮料行业的谣言一旦流传,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从辟谣的角度来说,难度不小。而从这一两年开始,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呈现出一个新趋势:短视频谣言。这为辟谣增加了新的难度。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当家人宗庆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企业被网络谣言害得损失惨重。他列举数字说明,营养快线原来可以卖4亿箱,现在只卖1.5亿箱,而4亿箱就是200亿。这么算来,光是营养快线一个品牌就因谣言损失125亿。宗庆后一番自曝家底的控诉,让饮料业的网络谣言话题再次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


这些年来,国内饮料界时有谣言浮现,从娃哈哈到农夫山泉,从王老吉到果粒橙,都纷纷“中刀”。其中一些谣言,即使已被权威部门辟谣,甚至经历了造谣者被起诉、被高额索赔等事件,却依旧“活跃”在网络中,还时不时出来兴风作浪。


娃哈哈与谣言的这几年


3月10日,宗庆后接受了一次媒体的两会访谈节目,在被问及企业的困难时,他表示“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网络谣言”。随后,他讲述了这几年自己企业的情况:“从2014年开始,说我们的营养快线、爽歪歪(的谣言)就是从避孕套开始说起,一直说到白血病,(再说到)肉毒杆菌。(这些谣言)传播了1.7亿次。原来我们的营养快线可以卖4亿箱,现在销售1.5亿箱,4亿箱相对于200亿(元)。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品牌还没有倒闭)说明我们的品牌还是可以的,日本有最有名的企业出了质量问题就倒闭了的。”



这已经不是宗庆后第一次谈到网络谣言的话题了。早在2015年6月,他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网上散布的所谓“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等谣言,造成娃哈哈一年数十亿元的损失,并造成企业业绩的大幅下滑。两年过去了,关于娃哈哈旗下饮料的谣言还在网上大量流传,对企业的产品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关于娃哈哈企业的谣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儿童乳饮品含有肉毒杆菌”,另一个是“营养快线阴干后可变成避孕套”。


对于其中第一个谣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上海辟谣平台栏目就曾进行过辟谣。2016年,一张写有“妇幼保健院紧急通知”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该通知称包括娃哈哈和爽歪歪在内的多个品牌的儿童乳饮品含有肉毒杆菌,并且与儿童患白血病有关,现已被召回。有网友就此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记者随后咨询了上海多家妇幼保健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表示医院没有发出过这类通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出面证实:该传言为不实信息。



而其实,作为一条“经久不衰”的“老谣言”,从2014年开始,该谣言就变换形式在各地的社交媒体上传播,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针对这一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了专门的解读文章,证实这一传言内容并无科学依据。2015年,网友“于淼”因散布传播该谣言而被娃哈哈告上法庭,“于淼”在法庭上当庭道歉;2016年4月,针对继续流传的谣言,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就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虚假信息问题,再次公开发表律师声明函。但是截至目前,“儿童乳饮品含有肉毒杆菌致白血病”的谣言,依旧在网上流传,信者众多。


另外,“营养快线阴干后可变成避孕套”这条谣言,则是源自于网友的实验,也在网上流传数年。早在2011年,娃哈哈就已回应称,这是由于营养快线产品牛奶蛋白含量较高,因此其脱水后成胶是一种正常的蛋白质凝胶现象。


这些饮料也被谣言盯上


被谣言“盯上”的不止是娃哈哈、爽歪歪,还有多个知名品牌饮料。


2014年10月16日,一篇《农夫山泉停产,市面上所售90%都是造假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对于该谣言,农夫山泉公司选择了报警。警方调查发现,该文章最早出现在当年10月15日的某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后被多个公众号转载。而警方仅从三个省市调查的部分经销商退货情况来看,这篇文章至少造成了农夫山泉近百万元的销售损失。2015年12月,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该微信公号所有人施某被提起公诉。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认为,施某利用互联网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已触犯《刑法》第221条的规定,应以损害商业信誉罪追究刑责。


2016年前后, 一条所谓的紧急通知在网上热传:“一定要注意,请不要喝XXX了,5月29日放新闻XXX被工厂员工下了老鼠药……XXX工厂已经把产品全部下架。已经死了好几个人了,学校也禁止买饮料给小孩喝。此事千真万确……”通知中的“XXX”是多款饮料的品牌或名称,先后涉及王老吉、加多宝、怡宝、可乐、雪碧等。该消息出现了“老鼠药”、“死人”等很有威慑力的关键词,还补充了电视台的报道来增加可信度,让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转发,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恐慌。记者追根溯源后发现,其源头是一条关于“王老吉被投老鼠药”的网传消息。这条消息来自2015年5月29日东莞警方侦破的一起投毒案——罪犯关某在东莞个别商店使用注射器向软体包装饮料进行投毒,隔天凌晨便被警方抓获,涉案的商品也全部被下架清理。未料有人故意歪曲新闻报道,并编造成了谣言。在谣言出现之后,各地警方、媒体和被提及的饮料企业纷纷发表声明辟谣,然而,类似的谣言仍然还在网络上传播,甚至被改编成各种饮料被投老鼠药的版本。至于最近流传的矿泉水、可乐、雪碧等多款饮料的谣言版本,同样是造谣者移花接木编造的虚假信息。


到了今年年初,一条有关“啤酒饮料中含有多菌灵”的帖子又开始在网上流传。消息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已经播出,雪花啤酒含有日本禁用农药‘多菌灵’,多菌灵可致脑麻痺、肝脏肿瘤等癌症……”有不少网友连夜在上海辟谣平台后台留言,询问消息的真实性。经记者证实,该信息为谣言,并且该信息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反复流传,权威部门也证实了此为谣言。仅在去年,它就在网上流传数次,并且被造谣者炮制了多个版本。其中有个版本还涉及了香港地区的果粒橙、雪碧、可乐和多个品牌啤酒,影响恶劣。



短视频成网络谣言新模式


食品饮料行业的谣言一旦流传,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从辟谣的角度来说,难度不小。而从这一两年开始,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呈现出一个新趋势:短视频谣言。这为辟谣增加了新的难度。


昨天,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一条关于所谓的“饮料色素实验”视频。前段时间,这条视频曾在网上热传,引发不少网友担心。视频里,实验者用“纸巾”在橘色饮料中搅动后,饮料变成白色,色素全被“纸巾”所吸附。这真的是因为色素太多吗?其实,问题出在“纸巾”上。如果使用视频中的“纸巾”——色母片,饮料就会发生与视频里一样的变化。但使用普通的餐巾纸则不会。饮料中含有的色素是食用色素,只要使用剂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条网传视频又在危言耸听。


典型的短视频谣言,还包括近日热传的塑料紫菜和塑料大米谣言,每一条“杀伤力”都极大。仅仅137秒的紫菜谣言视频,就让一个行业损失近亿。“谣言的载体正在从过去的图文向短视频进化。”新浪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副总监尹雪赓分析,自拍视频通过搜索往往很难找到原始出处,只能求助政府部门来做实证调查。

短视频谣言之后或许也会有其他形式的新谣言出现。辟谣之路恐怕难以一蹴而就,它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需要社会各界形成辟谣的合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