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题为“乘客地铁站心脏骤停,使用AED没人按下电击按钮?”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甚广。从视频看,一名乘客患病倒地,身上贴着AED除颤器电极贴片,也有人在为他进行心肺复苏,但并没有根据AED的提示音进行电击。于是,有网友质疑急救的专业性。
该视频拍摄于1月4日的上海地铁汶水路站。针对网友的疑问,上海地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回应,指出网传视频存在断章取义、未发布现场抢救全过程的问题,部分评论也不客观,引发误解。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求证发现,拍摄该视频的用户与将该视频解读为“(乘客)心脏骤停倒地,启动了AED,却没人按下电击按钮……地铁工作人员也不知跑哪里去了”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人。拍摄视频的是一名普通乘客,她只是看到了有乘客倒地、有人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景,并不了解前因后果,只是觉得路遇这一突发事件很惊讶,于是拍了一段视频发布,没有进行任何评论。但解读视频者凭这条并不完整的视频给出了“救助不专业、地铁工作人员不陪伴”的判断。
左图为路人拍摄并发布的原始视频截图;右图为被加上字幕解读的视频截图
那么,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地铁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又做了哪些事?为什么会出现视频中AED提醒进行电击、但未实施的场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到当时在现场的汶水路地铁站值班站长程元,以及参与救助的医护人员之一、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胜云,请他们还原事件过程。
地铁值班站长:感谢伸出援手的医护人员和热心市民
程元是1月4日地铁汶水路站的值班站长。他表示,网传评论和事实有很大的出入,“希望大家多感谢伸出援手的医护人员和热心市民”。
据他回忆,该乘客在该列地铁到达汶水路站前的彭浦新村站就已发病,但当时列车已经启动,因此汶水路站很快接到彭浦新村站工作人员发来的提醒:“有乘客在28号车门处发生昏厥,请工作人员配合查看”。所以,当这列地铁停靠在汶水路站时,已经有地铁工作人员在28号车门处等候,第一时间发现已经躺倒在地上的患者。
“当时,有一名女乘客已经在为他进行心肺复苏。在地铁工作人员和热心乘客的帮助下,我们把这名乘客抬到了站台上,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程元说,在救治的同时,地铁站和热心乘客均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据事后了解,当时在进行救助的女乘客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医护人员。
在站台救助时,又有一名男性乘客参与进来,与女护士一起进行心肺复苏。他就是来自长征医院的王胜云。
两位医护人员向地铁工作人员提出使用AED除颤器,接受过AED使用培训的程元立刻取来设备并按标准流程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身上,并根据设备提醒,进行了电击除颤。
“以上过程都没有体现在网上传播的视频里。之后,现场参与救助的医生表示,不需要再使用AED,所以没有再进行电击,而是一直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之后,又来了一名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人工呼吸,患者并没有好转。但是,三名医护人员始终在进行心肺复苏,还有很多热心乘客在维持秩序,直到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将患者送上救护车。”程元表示。据了解,第三位参与救助的医生是来自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医师赵亮。
“患者不幸离世,我们也很痛心,但整个救助过程一直得到热心乘客、特别是三名医护人员的支持,希望大家能为这样的见义勇为点赞,而不是听信传言。”程元表示,从患者发病到送上救护车,地铁工作人员也一直陪同在旁并按标准使用了AED除颤器,虽然受到质疑,但他们并不觉得委屈,“这是我们的工作流程,遇到突发事件,一定会在现场。但我们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听信网传消息,不要让参与救助的热心乘客、特别是大冷天跪在地上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的医护人员寒心。”
救助医生: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抢救
虽然有网友质疑本次救助的专业性,但1月6日晚,回忆起两天前的经历,王胜云还是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无论什么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毫不犹豫上去抢救的。”
王胜云从事急危重症救治工作十余年,他解释了为何视频中会出现AED提醒电击、但现场未进行电击的原因:当天,他到达现场时,很快就指导地铁工作人员为患者使用AED,在没有按压等干扰的情况下,AED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当时立即做了一次除颤。但除颤完毕继续按压后,患者颈动脉搏动还是不能触及,暂停按压后AED也未再提示除颤。
“这个时候,我们判断患者目前不是室颤。此时最需要、也是最正确的做法是继续胸外按压。而视频中出现的AED提示除颤报警,其实是持续按压对AED判断心跳情况造成了干扰,停止按压后AED也就不再报警。”王胜云表示,网友的疑问可能是因为视频只是还原了现场的一部分情况。
作为专业的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王胜云也提示,不是所有的心跳骤停都需要AED除颤。心跳停止有三种常见类型:心电静止、电机械分离、室颤。其中,只有室颤需要除颤,前两种类型心脏基本没有电活动了,除颤是无效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先接上AED进行心跳情况分析判断是否需要除颤。而所有的心跳骤停,胸外按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是明确提出的,也是在场医护人员坚持胸外按压的原因。
对于当天参与救助的决定,王胜云表示是医者本心。当天6时56分左右,他到达地铁站时,发现患者刚从地铁上转运到站台,立刻表明身份参与抢救。“当时,患者脸色苍白、手脚冰凉、自主呼吸消失、颈动脉无搏动,一系列征象都预示他突发了心跳呼吸骤停。”所以,他和那位第十人民医院的护士交替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了AED除颤器。
遗憾的是,通过以上救助,患者没有苏醒迹象。王胜云与女护士仍旧坚持做心肺复苏,且得到之后到达车站的同事赵亮的支援。赵亮还为患者进行了人工呼吸,也没有改善患者情况。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三位医护人员与120急救人员一起为病人建立了静脉通道,推注肾上腺素,进行静脉快速补液,待患者抬上120救护车,才离开现场,赶去上班。
眼下,虽然遭到质疑,但没有影响王胜云救人的决心。他还表示,这是他自己第一次在非工作时间在公共场合用心肺复苏术救人,当时围观的乘客不少,但真正懂得心肺复苏术的人不一定多。近几年,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经常去社区、工厂、公司等地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希望公众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技能。
“心跳呼吸骤停,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猝死’,发病突然,预后凶险,第一时间的抢救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技能非常重要。”王胜云表示,这次患者没有抢救过来有些遗憾,但希望更多的人能掌握相关技能,在必要时挺身而出,赢得救治的关键时间。
【记者手记】不要让救助者寒心
这本来是冬天里的一条暖新闻,却因为患者的不幸离世,让救助行为的专业性受到质疑。
幸好,本次参与救助的是专业的急诊科医生,能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可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如果真的因为不会使用AED而错失了抢救时机,难道这样的伸出援手就不值得肯定?
显然不是这样。在试图还原这一事件真相的时候,值班站长的话让记者很感动:“我们受委屈不要紧,但我们怕以后碰到这个事情,就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所以请一定要感谢参与救助的医护人员和热心乘客。”
而面对质疑,参与救治的医生也只是说了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表示自己以后依然会挺身而出。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说,“没人敢出手救人、没人愿意安装AED,才是最可怕的!”确实如此。治病救人本身就有专业性,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具备专业医生的技能;而且在特殊场合,即便是专业医生,也未必能让每一次急救都完美。可不能因为这,就质疑参与急救的人,这样只会让更多的人畏惧相助。
还记得那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的台词吗?
所以,我们想还原事实,感谢每一位出手相助的乘客,也希望在下一次,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与死神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