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盐里面都有添加剂,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文章在网上传播。文章指出,食盐里会添加一种名为亚铁氰化钾的添加剂,这种物质去掉“亚铁”就是氰化钾,极其危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沪上超市中看到,在售的不少食盐包装上,确实标明添加了亚铁氰化钾。难道我们天天要吃的盐里,真的含有“剧毒物质”?
关于亚铁氰化钾的危险性,网传文章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这种叫亚铁氰化钾的添加剂有剧毒。
第二,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潜在风险大。比如,炒菜时用食用醋,再加入盐,就会分解出氢氰酸。再比如,有些家庭习惯把食盐放入高温油中烹一下,这又是潜在的风险。亚铁氰化钾高温下,可分解产生氰化钾和碳化铁。那么氢氰酸、氰化钾到底是什么?文章指出,氰化钾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所以又称“闪电杀手”。一旦服下进入胃中,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电视剧中,特工会把含氰化物的毒药安在牙齿里,关键时刻一咬破就可迅速自杀。可见,其毒性之强。
第三,亚铁氰化钾不允许在国外使用,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非洲人都不吃,唯独我们每天都在吃。
最后文章得出结论,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是灭种计划,必须绝对禁止这种添加剂。
真相究竟如何?记者对以上三个观点一一进行了查证。
首先,亚铁氰化钾究竟是什么物质?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阮光锋对此作出过解释,亚铁氰化钾又叫黄血盐钾,化学式是K4[Fe(CN)6],而氰化钾的化学式是KCN。它们的区别在于亚铁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和铁元素牢牢结合在一起。简单来说,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它们除了名字相似,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共同点了。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全国盐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娜也指出,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根本就是两码事,前者用于食盐生产,主要目的是防止食盐结块;后者则是剧毒的化学试剂。“不要听到‘氰’就认为它有剧毒”。相对于湖盐和海盐,岩盐比较容易结块。所以,为防止岩盐结块,会加入一定量的抗凝结剂。
那么,亚铁氰化钾是否有毒呢?专家认为,如果大量服食亚铁氰化钾,确实会造成中毒。但是从毒性上说,亚铁氰化钾的和氰化钾相比差了几百倍。
按照我国的《食用盐国家标准》(GB5461-2000),亚铁氰化钾是被允许添加的化学物质,其添加标准是不得超过每千克10毫克。有网友计算,按照食盐里亚铁氰化钾的含量和毒性,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得一次性至少吃下数十千克的食盐才会引起中毒。也就是说,也许亚铁氰化钾的毒性还没发作,这人已经被这么多盐“齁”死或者撑死了。
显然,亚铁氰化钾有剧毒的观点,又是一个离开剂量谈毒性的戏码。
其次,网传文章中“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潜在风险大”的观点是否属实?记者拨通中国盐业总公司上海盐业公司的热线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已有不少市民来电咨询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问题。事实上,即使加醋、油炸和爆炒都不用担心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会分解成氢氰酸、氰化钾。因为,亚铁氰化钾中的氰根和铁的结合力非常强,稳定性很高,要将近400℃才有可能分解产生氰化钾。400℃什么概念呢?家庭的烹饪温度一般在100℃至200℃之间,烘烤温度在250℃以内。经过400℃的烹调,不粘锅的表面可能已经融化、大多数的食物也都焦了。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对这种添加剂仍不放心,不妨尝试食用不加这类添加剂的湖盐和海盐。”
另外,“国外不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的说法是真的吗?有资料显示,日本与欧盟都批准使用亚铁氰化钾,按照欧盟标准规定最高允许用量为每千克20毫克,限量值是中国的2倍;美国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钠(与亚铁氰化钾性质相似,同属抗凝结剂),限量基本和中国一样。记者找到某品牌英国进口盐中,也使用亚铁氰化钠作为抗凝结剂。
至此可以确认,网传文章纯属危言耸听。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