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热(可达39~40℃),伴畏寒、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的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季节性流感。在我国,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导致大量发病、住院和死亡。
什么人需要打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禁忌症的人提供免疫服务。接种对象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向大众公布、具有疫苗接种资质的接种点接种流感疫苗即可。
《中国季节性流感疫苗应用技术指南(2014-2015)》指出:孕妇、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以及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为优先接种对象。
为什么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
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频率很高,变异的流感病毒再次感染先前已获得免疫的宿主,可导致流感反复流行。这是季节性流感的产生以及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统一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北半球流感疫苗株,南方和北方接种流感疫苗统一遵循以下原则:
(1)接种剂次: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首次接种需2剂次(间隔≥4周);以前接种过≥1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1剂。>8岁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
(2)接种时机: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个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和持续时间不同,各地应在整个流行季节尽快安排接种。
(3)接种部位:成人和大年龄儿童,首选上臂三角肌;婴幼儿和小龄儿童,以大腿前外侧为最佳;血小板减少症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应采用皮下注射。
打流感疫苗前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对鸡蛋或对疫苗中任一成分过敏者,不宜接种流感疫苗。不管有没有发热症状,轻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议症状消退后再接种。上次接种流感疫苗后6周内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者,不作为禁忌症,但应特别注意。
接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身体产生局部反应较常见,如注射部位红晕、肿胀、硬结、疼痛、烧灼感等;既往无流感疫苗抗原暴露史的受种者(如幼儿)可能出现发热、肌痛、头晕、嗜睡、呕吐、腹泻等不适,但程度均较轻微,极少出现重度反应。
接种完成后,应留下观察30分钟再离开。回家后注意休息,注意观察接种后反应,有任何不适应随时咨询接种点。
本文转自科普海南微信公众号;题图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