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涨姿势>>受虐儿童为何变为“神奇野兽”以及如何预防?
受虐儿童为何变为“神奇野兽”以及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 2016-12-11 11:56:36
作者: 王日出
针对儿童的暴力,包括肢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忽视等多种形式。在最近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了世界各国在过去12个月中,全球约有10亿儿童曾经经受过身体、心理或者性暴力。

贝克汉姆刚为联合国儿基会录制了一个公益广告,呼吁重视并减少针对儿童的暴力。作为三儿一女的父亲,小贝近来年总是以慈父的形象出镜,甚至把对家庭和孩子的爱,纹到了自己身上。这条公益广告就是把对孩子的暴力,做成了纹身,显示在了小贝的皮肤上,用一句童稚的声音作为说明:“Violence Marks Forever (暴力留下的印记永不消失)”。即使身体上的伤痕愈合、变淡,心理上的烙印却无法抹去。


针对儿童的暴力,包括肢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忽视等多种形式。在最近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了世界各国在过去12个月中,全球约有10亿儿童曾经经受过身体、心理或者性暴力。各地区的比例有很大不同:在亚洲各国最高、达到64%,其次是非洲56%,北美50%,拉丁美洲34%,欧洲最少是12%。在儿童时期经受暴力,会给个体造成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童年创伤和犯罪。


(~~~《神奇动物在哪里》剧透分界线,介意剧透的请慎入~~~ )


在最近热映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真正的 Beast 不是那些动物,而是一个长期受到养母虐待、鞭笞的男孩。这个男孩反应有些迟钝、非常惧怕养母。但是他心中却充满恨意,并将恨意转化成对人类的怨恨,最终成为一股强大的破坏力量,成为人人害怕的野兽。类似的情节也在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存在,不少丧心病狂的大魔头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各种欺负,从而造成性格扭曲、想要复仇。

11.png 

(~~~剧透结束分界线,请继续~~~)


对于犯人的研究指出,很多罪犯,尤其是罪犯,都在童年时期都受到过暴力。根据全美青少年健康追踪研究的数据,被虐待的儿童比未被虐待的儿童,未来从事各种犯罪活动的可能性要高一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孩子,更可能被虐待、也会受到更多负面的影响。男孩比女孩的风险更大,而受到性侵犯或虐待,则会对他们造成最为长久的负面影响。


佛洛依德认为犯罪行为反应了心理冲突,与其幼年经历和发展息息相关。实际上,复仇并不是最为常见的动机,关于虐待和犯罪的研究,尤其是暴力的代际传递,不同的理论给出了如下一些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孩子通过模仿学习犯罪行为。他们看到这些行为得到了好的结果(比如控制别人、获得物质或其他好处),而学会并实施犯罪行为。

 

社会控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性本恶,有着犯罪本能,但被依恋关系的纽带所约束。当儿童与教养者的依恋关系被暴力行为所破坏,他们就更可能依从本能而犯罪。


社会-心理压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虐待是一种心理压力。这些急性压力会造成内分泌等方面失调、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并产生不适的行为反应。比如行为抑制系统受到影响,他们会更爱冒险、难以克制冲动,从而出现暴力行为等。

 

除去以上理论,还有一种观点是很多人犯罪是由于贫穷,又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来自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孩子更容易经历暴力,而暴力和贫穷都会影响儿童认知发育,也会增加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以及违纪、物质滥用、高危行为(如过早性行为)等的风险。另一方面,学业也会受到暴力经历影响(比如辍学率更高),这进一步减少了他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即便控制了家庭背景,经受暴力也会增加未来犯罪的可能:有研究发现,即便控制种族、家庭收入等因素,在儿童时被虐待或者被忽视的儿童,在青少年时违法的可能性高53%、成年后违法的可能性高38%。

 

暴力的结果远不止新的暴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报告中指出,对儿童的暴力会对儿童产生多种影响:虐待会影响身体、认知、社会发育、影响大脑功能,经受过暴力的儿童的学业表现和成就较低、失学率更高、有更多的违纪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健康问题。在成年之后,童年经受过暴力的人失业率更高、可支配的财产也更少。根据2010年的一项美国跟踪研究,由于童年的暴力经历,在成年后的收入每年约减少5000美元,其中女性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在社会层面,针对儿童的暴力和忽视也造成巨大的损失,据估算,美国2012年由此造成的经济负担达到800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等十家机构,在今年提出了预防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的七项策略(INSPIRE),希望各国政府在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下,采取行动。

 

全世界每五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为暴力而死去。为了每个儿童的希望,大声说出来、勇敢站出来,终止暴力伤害。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

本文来源:中科院之声

1473336547931047.jpg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