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大闸蟹上市。每逢此季,网上就会疯传一张黑白老照片,图片还配文字:“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照片中,一张破旧的桌上堆满了大闸蟹,旁边一位男孩正在吃蟹,而同桌另一人的袖子上有一大块补丁。
有网友评论:“没有像样的桌子,用铝锅生煤球炉,边上还有—个破竹筐……可人家却有—桌子大闸蟹,而且只只不止3两!”有人对此作出“解释”:那时候大米价格贵,穷人吃不起米,所以只能靠大闸蟹充饥。还有网友表示“要穿越回那个年代”。
旧社会穷人真的靠吃大闸蟹勉强度日?解放日报·上观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老照片摄影师是美国人
记者查询资料库发现,这张老照片并未经过合成处理,而是出自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之手。
二战期间他服役于美国海军,并跟随海军驱逐舰联络船于1945年10月12日至1946年2月5日在上海生活。期间,25岁的他用相机,在上海街头捕捉到不少生动的普通人面孔,并将全部96张黑白照片汇成影集《上海1945》。
这张小男孩吃蟹照片也是其中之一,而阿鲁法特最初的图片说明中只有简简单单的“Eating Crab”(吃蟹)这两个单词,并没有对图片中的场景和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也没有提及“穷人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度日”。
古今吃货都爱大闸蟹
过去,如红薯叶曾被用作牲畜饲料;近年,因网传其有“抗癌奇效”而被炒至高价,达每千克60元。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大闸蟹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上海市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对此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不光是现在的中国人喜爱大闸蟹,70年前的中国人也一样。中国人的“大闸蟹情节”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大闸蟹作为季节性产品,一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根据范守霖提供的线索,记者在宋人高似孙所著的《蟹略》中发现,古代吃货们对吃蟹早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比如以产地把蟹分成吴蟹、楚蟹、越蟹、淮蟹等;以水域把蟹分成江蟹、湖蟹、溪蟹、泖蟹等。其中“姑苏娄县即昆山也,有郁吴塘蟹,特肥大。”娄县蟹也被今人认为是特指昆山阳澄湖大闸蟹,并被奉为蟹中的极品。可见当时人不光喜欢吃蟹,还对娄县蟹颇有钟爱。
在民国时期,1918年11月2日的《申报》上记载:有富人“陈设良菊数十种并备阳澄湖大蟹佐以时鲜佳肴”款待客人。可见,深秋大闸蟹,在那时也算明星产品。
阳澄湖总水面18万亩,大闸蟹产量有限,尤其在当年不采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阳澄湖大闸蟹绝对可以算是市场上的稀缺商品。
从这些证据来看,硬要说照片中的男孩吃的阳澄湖大闸蟹,实在牵强。
1只大闸蟹可换5斤米
问题又来了,阳澄湖大闸蟹是稀缺商品,穷人家的孩子吃不起,那他吃的会不会是其他产地的大闸蟹呢?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也基本不存在。
由于1945年的蟹价数据无法考证,记者辗转找到了1939年与1946年的相关数据。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币值很不稳定。1939年8月9日的《申报》刊登:最近租界当局限制米价每石最高不得过20元。按照当时度量衡,1石米约等于80千克,折算下来,每千克大米0.25元;当年深秋,《申报》记载蟹价每千克1.4元。按此计算,1只200克的大闸蟹至少能换1.12千克大米。
到了1946年,米价已暴涨至每千克750元;而根据1946年11月29日的《申报》,当年正值螃蟹大丰收,顶大的大闸蟹1万元可以买到6只。计算下来,1只大闸蟹能换近2.5千克大米。而这个价格并不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而是其他产地的普通大闸蟹。
据悉,今年大闸蟹减产严重,已经上市的大闸蟹价格比去年上浮20%—30%。记者在农贸市场看到,100克左右的雌蟹和150克左右的雄蟹已分别卖到28元/只和38元/只;而今年新米价格也在每千克10—14元之间。1只大闸蟹也相当于2.5千克大米。与70年前差别不大。
粗略计算,照片中那些大闸蟹换成大米,相当于一家5口人两个月的口粮。试问,哪个贫困家庭会为了吃一顿大闸蟹而去饿上两个月肚子?
[P仔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P仔发现网友们想象力丰富,对这张图片背景作出了一些假设:第一种可能,图中的这些大闸蟹是“撑脚蟹”或者死蟹,被贱卖,所以有了这张照片;第二种可能,这本就是一家卖蟹为生的人家,由于大闸蟹滞销,只能自己“当饭吃”;第三种可能,图片中是一家熟食摊,卖的就是煮熟的大闸蟹,客人可以坐下来品尝。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的说法,只是现代人的臆想罢了。
题图来源: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
图片编辑:朱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