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辟谣报告>>来看看一条假新闻是如何炼成的……
来看看一条假新闻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 2017-03-06 19:33:45
作者: 廖勤
假新闻现在几乎已成全球公害。一条假新闻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最后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

日前,香港前特首曾荫权被传狱中自杀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后在主流权威媒体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惩教署求证之后,这条来自一家名为“Channel Fox”的外国网站的假消息立马被打回原形。这起事件再度引发舆论对假新闻的关注,这些假新闻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到处爱蹭的假新闻

 

假新闻现在几乎已成全球公害,名人、热点、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被假新闻蹭上一脚。

 

比如蹭名人,名人“被死亡”的假新闻早就不是“新闻”,国内有金庸、琼瑶,国外有比尔·盖茨自杀、“飞人”乔丹死亡。最近和曾荫权“同命相怜”的还有菲律宾被捕女议员,她也被传在狱中自杀,结果本人现身辟谣。具有热搜体质的特朗普也屡屡中枪,虽然没有被“咒死”,但是被弹劾、被迫辞职、私家车被烧等等假新闻也是不断往他身上招呼。

 

又如编造出格的奇闻怪事。就在频频发生老虎咬死人的事件后,曾经在朋友圈流传一则“真爱”故事:一名外国男子为了给自己被老虎咬死的女友报仇,非要与老虎决斗,最后不幸命丧虎口。最后这则感动无数人的新闻却被证明是假消息。

 

曾有数据统计,在假新闻中,利用名人效应制造的假新闻占比6%左右;利用奇闻造假的比例为65%;而名人+奇闻的组合式假新闻则约28%。

 

此外,假新闻还特别喜欢蹭热点和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借食品安全造假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有数年前的“纸包子事件”,近的有所谓紫菜、大米、粉丝都是塑料所制的假新闻。曾上榜2016年十大假新闻的“上海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看到第一顿饭后就想分手”的消息就“敏锐”抓住城乡差距、感情与婚姻冲突这类社会现象。由于难民问题在欧洲深受关注,去年,一则1000名愤怒的穆斯林男子在跨年夜纵火焚烧德国最古老教堂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被成千上万次分享。

 

总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炫奇斗怪、偷梁换柱、添枝加叶已成为炮制假新闻的常用战术。

 

各方“不谋而合”的结果

 

那么,一条假新闻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最后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当道的黄金年代,假新闻基本是媒体自己在玩的游戏,而被玩的是广大受众,那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乃至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生成一则假新闻很可能是一个各方力量“不谋而合”的结果:制造主体借用互联网技术低成本造假——媒体追求眼球效应在传播环节失察——受众不辨真伪随手分享产生裂变效应。

 

先来看一个新闻造假高手的现身说法,了解搭互联网时代便车造假的轻而易举。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去年美国大选鏖战的关键时刻,一位大学毕业生制造希拉里选票作假的假新闻,不仅让特朗普受益,自己也大赚一笔。他向《纽约时报》坦言,先花5美元从“过期域名”网站(ExpireDomains.net)买了一个废弃网址。之后,把这个废弃网址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基督教时报”网站(ChristianTimesNewspaper.com)。然后,用15分钟捏造希拉里假选票的故事。为了增加真实感,他还从英国的《伯明翰邮报》上借来一张照片“作证”。接着,他为这则新闻戴上“Breaking”(突发)的“帽子”,并留下“这则新闻还在发展中,CTN(基督教时报)一旦有最新消息会作更多报道”的悬念一笔,然后通过自己创建的6个“脸谱”(Facebook)账户向整个网络发布。最后,据追踪网络受众的Crowd Tangle平台统计,有600万人转发这则假新闻。靠制作假新闻,仅在总统竞选期间,谷歌在这个网站上投放的广告就让这位造假高手赚了数万美元。而这个假网站在流量最高峰时期曾被估价到十几万美元。

 

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连线》杂志等媒体还曝光过一个叫Veles的马其顿小镇,这家不起眼的小镇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居然把制造假新闻当成一项产业来运作,养活了镇上许多无业年轻人,甚至数百所学校的学生也奋战在假新闻“一线”。据报道,就在美国大选前一周,小镇创造的假新闻网站超过100个,其中包括一连串被维基百科列入黑名单的假新闻网站,如高仿的美国广播公司、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等网站。19岁大学毕业生戈兰(化名)告诉BBC记者他们的假新闻制作流程:他通常从美国右翼网站剽窃新闻,然后把各种新闻报道复制粘贴,编出一个具有煽动性的故事,再用一个耸动标题“包装”,然后使用Facebook的付费推广服务,向美国的目标受众分享。当美国人点击这些故事并开始喜欢和分享时,他就能通过广告收入赚钱了。

 

此次传出曾荫权自杀消息的“Channel Fox”也是一个山寨的福克斯网站,据香港《东方日报》称,该网络媒体过去曾报道多个名人的假死讯,包括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此前,一则特朗普自家汽车被焚毁的假新闻也被像模像样地印上“福克斯新闻”的logo。

 

除了借虚假网站制造传播假新闻,推特、Facebook等社交媒体也往往是假新闻的“原产地”和“传播场”。Facebook因为在美国大选期间出现各种假新闻而广受非议,诸如“教皇支持特朗普”、“调查希拉里‘邮件门’的FBI探员疑似被暗杀”等等,甚至有人指责正是因为假新闻把特朗普送进白宫。中国也不例外,社交媒体总是假新闻的高发区。有数据显示,6成假新闻来自微博。比如“上海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看到第一顿饭后就想分手”那则假消息就最先来自《华西都市报》的新浪认证微博。

 

而新闻生成技术还在与时俱进,现在已开始流行所谓“新闻生成器”。诸如史上最快进世界名校、让你立刻上头条、生成关于你的高考新闻等等应用都曾火了一把。App制作方先设置好格式,如仿造知名媒体的App界面风格,然后用户只需输入两三个简单的关键词就能把自己送上CCTV或纽约时报,变成头条新闻。如果只是出于娱乐大众的搞笑,那也无伤大雅,但令人担心的是,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那“新闻生成器”就会成为制造假新闻的一枚新利器。

 

除技术支撑外,传播环节的“掉链子”也导致假新闻的产生。在网络时代,为了赢得关注度、点击量,甚至是获得经济利益,不少网站并不去辨别新闻的真伪,也没有顾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有的传统媒体盲目追求新闻时效性,迅速转载网络新闻,忽视新闻的真实性。

 

去年,一则“里约奥运会未获奖牌 津巴布韦总统下令逮捕代表团”的新闻在微博上出现后被刷屏,环球人物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微博曾纷纷转载。

 

一路追查后发现了一条令人哭笑不得的传播链条:微博转引自台湾中央社,台媒称转引自尼日利亚的PM News网站;通过谷歌搜索又发现,这条新闻还被尼日利亚、肯尼亚一些较正规的新闻网站转载。最后锁定的始作俑者是一家名为“Onetainment”的津巴布韦网站。而这家网站为这条新闻做的注脚却是:“我们的目标是嘲笑、欺骗、讽刺”。非洲版《洋葱日报》的一则假新闻硬生生被媒体当成真新闻在转载,如果能仔细看一下原文或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受众的参与有时也成就了假新闻的泛滥。首先,假新闻制造者通过“攻心术”,准确捕捉受众的喜欢围观、猎奇、关心切身事务以及忽略事实等多重心态,有针对性地制造传播一些具有“认知流利度”(cognitive fluency)的假新闻以吸引眼球。比如“纸包子事件”、“用塑料制作紫菜”等都是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假新闻,这是国内民众高度关心的话题。又如Veles小镇的假新闻作坊把那些喜欢特朗普的特定美国受众作为目标群体,向他们“定制”和特朗普有关的任何假新闻。戈兰在接受BBC记者采访时就说,“美国人喜欢我们的故事,我们从他们那儿赚钱”、“谁在乎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

 

去年美国大选假新闻频现,有观点甚至认为是假新闻把特朗普送进了白宫。这一现象使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西方社会进入“后真相”时代,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上刊文指出,在今天的社会,事实似乎渐渐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这种非常普遍的感觉让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后真相”的政治时代。牛津词典还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2016年度词汇,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这种公众心态的变化多少也为假新闻的产生贡献了力量。

 

当造假者向重情感轻事实的受众投放大量假消息后,后者则“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辨真伪良莠,随手转发、分享,一举颠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让以讹传讹达到海量传播的裂变效果。

 

全球都在“打假”

 

好在,假新闻的泛滥成灾已经引起全球重视。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多国都在采取切实行动“打假”。一些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如谷歌和Facebook也宣布加入一个名为Crosscheck的行业联盟(其中包括Buzzfeed等媒体),该联盟致力于帮助公众判定在线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查找并核实在线公开传播的所有内容,包括照片、视频、评论和新闻网站,以打击虚假网上新闻。

 

同时,Facebook还将推出新的新闻鉴别工具。当用户要点阅某个新闻链接时,如果这则新闻经过第三方机构核实是假新闻,就会向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当某消息被贴上“假新闻”标签后,Facebook将封杀发布者,禁止其使用付费推广服务。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举报“假新闻”。Facebook还将与专门核查并揭穿谣言和传闻的机构以及新闻机构合作,共同验证一条消息的真实性。

 

作为受众,自己也不妨修炼火眼金睛。比如找信源出处、看事实要素、抓逻辑细节等。很多网友早已不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比如特朗普的私家车被烧一事,网友就立刻找到逻辑漏洞,指出像特朗普这样的“推特控”,如果车子被烧,早就在第一时间发推了,怎么可能毫无动静?一条借福克斯新闻精心包装的假新闻就这样不攻自破。
    
 (栏目主编:杨立群;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1473336435533529.jpg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