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中国钢笔大王之痛:曾经资产超7亿,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的报道在网络流传,剑指上海老品牌“英雄”的没落。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发现,这其实是网络上对相关素材拼凑的一次“炒冷饭”行为,而所谓的“资产抵不上上海一套房”更是子虚乌有。网络疯转,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对于老品牌的关注,这对很多亟待复兴的老品牌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对上海英雄集团、上海英雄金笔厂都是一种伤害。”上海英雄集团总经理潘宏在接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英雄集团与英雄金笔厂分别实现同比超过12%和24%的增长。可以说,“英雄”已经触底反弹,值得欣慰。“不知道是不是侵犯了谁的利益,动了谁的奶酪,让这样不实的报道再次传播,有点莫名其妙。”
谣言起于三年前,“英雄”股权改革“试水”曾因此流产
对这则报道所提出的论调,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早在三年前就曾独家对外进行了辟谣。
先来重温一下“英雄”的历史。上海英雄金笔厂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1931年10月,浙江奉化人周荆庭开设“华孚金笔厂”,为英雄金笔厂前身。“英雄金笔”在其85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荣辱兴衰,同时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但对于国内制笔业而言,新世纪可谓是波折起伏。由于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理念上滞后、机制不活和市场假冒产品的猖獗,使英雄金笔在上世纪90年代末遭遇“滑铁卢”,一度陷入困境,“英雄”发展步入波谷,步履艰难。
因此,也就有了通过股权转让,吸引社会资本,重新激发企业活力的想法。而谣言,正是源起2012年英雄集团的那次转让。
2012年11月19日,上海英雄(集团)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招标,底价250万元转让生产英雄金笔的上海英雄金笔厂49%股权。公告中明确表示,本次49%股权转让资产,不包括该企业现址祁连山路127号房地产,也不包括集团持有该企业现使用的全部“英雄”、“博士”等中、英文字和图案商标。
时任集团董事长史惟康曾对记者表示,“51%的股权在手里,也保证了对企业的控制,商标权不转让,能让‘英雄’沿着本来规划的方向发展。”由于当时股权转让涉及金额较低,英雄集团事先没有特别像外界说明。
但一纸转让公告出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即有媒体质疑“英雄钢笔250万转让49%股权而公司总资产曾超7亿”,认为英雄此举涉嫌“贱卖”。英雄集团对此大呼冤枉。英雄集团负责人说,那次挂牌转让的是英雄金笔厂的部分股份,仅相当于英雄集团下面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已”,250万元的挂牌价也不到集团资产总额1%。
当时,除去厂房和商标,权威部门对英雄金笔厂的评估显示,截至2012年7月净资产约208万元,49%的股权转让挂牌价应为100万元出头,所以说还是溢价挂牌。然而,由于近年来英雄集团发展不快,外界容易混淆“英雄金笔公司”与“英雄股份”、“英雄集团”的关系,认为250万元就是转让整个英雄集团资产49%份额的估价。
而这场误解风波,也间接导致了英雄金笔股权转让的流产。让英雄金笔错失了尝试通过股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机会。这也侧面给老品牌改制留下思考,虽然资产转让金额不大,但国有老品牌的社会地位和关注度很高,任何涉及股权改革、品牌转让的行为,都应该提前向社会作出说明。
“英雄”不甘没落,今年有望实现经营性扭亏
英雄“试水”股权转让“夭折”后,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曾独家从普陀区国资委获悉,普陀区相关部门计划以英雄集团为母体,先将区内包装集团、塑料公司委托英雄集团管理,再逐步将三家企业重组整合。同时,对于市场竞争型的生产经营板块继续本着开放性、市场化原则,以品牌和主要生产经营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
三年过去了,“英雄”究竟如何了呢?
潘宏介绍说,英雄集团已经托管了包装集团和塑料公司,正在进行清理整合工作。包装集团旗下不好的企业有一个集中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其他公司相关的主营业务仍在做。塑料公司原有的业务已经萎缩,主要以存量房产的出租养活职工。对于三家集团的资产整合,潘宏表示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包装集团曾实施过“债转股”,华融、东方、建行等都持有其相关股份,要整合就要先处理好这些股份问题。塑料公司是无限责任公司,不能和“英雄”这样的有限责任公司合并,要整合也需要做相关的变更。
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在推进,像“英雄”这类完全竞争类企业的改革肯定要进行,但如何推进,未来包装集团和塑料公司是单独改革,还是三家公司资产合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当下的英雄集团来说,首先要活下来,然后再寻找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改革。
如今,至少从数据看,现在的“英雄”比起三年前,已经不再那么“气短”。目前,英雄集团旗下主要有三块业务:一是以英雄金笔厂、上海墨水厂等为主的制造业;二是以英雄集团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和上海英雄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为主的内外销售业务;三是存量厂房地产的出租。据了解,集团其实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只是英雄金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潘宏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2014年在逐步消化了老国企的历史负担后,英雄集团制定了集团发展的《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并聘请职业经理人蔡瑞兴先生为顾问,狠抓“四个创新”,形成“二个突破”。具体来说,通过“观念创新”进一步提升国企领导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担当意识,开创了发展新局面;通过“产品创新”,英雄系列新产品的年销售贡献率达17%以上,形成经济新增量;通过“营销创新”,加强了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构建了由企业网站、电商平台、手机APP等多维度的电商销售网络,近年来电商年销售保持50%的增长;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正是得益于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背景下,2015年英雄集团突破了几年来经济发展的徘徊局面,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有7.3%的增幅,实现了经营规模的提速增长;英雄金笔厂突破了企业经营下滑的困境,实现了33%的年增长率。
今年以来,英雄金笔“牵手”施华洛世奇宝石部门成份品牌,实现跨界合作,共同设计打造女性系列的钻石笔类礼品;与国金黄金跨界合作定制研发高端礼赠型笔;与福建艺鼎跨界合作,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系列黑檀木微雕18K金笔。同时,积极参与2016年G20峰会会务笔设计制作,为G20峰会量身定制、生产、直供。
集团层面给英雄金笔厂下达的2016年任务指标是:在2015年增长33%的基础上实现20%的增长,实现销售4800万元。潘宏说,从上半年的发展势头看,全年有望实现销售5000万元,将摆脱连续多年的亏损状态,实现经营性扭亏,甚至有望实现小幅盈利。
振兴老品牌,产权要实现“人格化”
一则三年前的旧闻和谣言,再度引发市场轩然大波,足以说明老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这也让老品牌的振兴看到了希望。
数据显示:上海50年以上的老品牌有160多个,但大多生存状况堪忧。老品牌究竟该如何复兴,激活沉淀的品牌价值?这也是当下工业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题之一。
记者与很多已处于下坡路上的老品牌企业接触时,老员工们无不提起当年的辉煌,却鲜有人能回忆起奋起直追的故事。其实,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包括英雄金笔在内的不少老品牌并非没有穷极思变,动过脑筋找出路。但由于体制限制和束缚,企业创新的制度动力不足。日积月累,别人在不断进步,老牌的沉沦也就不足为奇。
幸运的是,“英雄”没有甘于“迟暮”。此前,“英雄”曾将亏损归结于萎缩的钢笔市场。但反观派克、万宝龙等品牌为何依然活很好?“英雄”得出的结论是,核心还是要“依靠产品质量,打造一流品牌”。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英雄”不再“气短”。
“英雄”通过创新逐渐恢复元气,但未来就能能否重现昔日辉煌,仍有待观察。
不过,上海品牌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认为,“英雄”这样的老品牌企业迟早要进行改制,老品牌产权如果不能实现“人格化”,要想”昨日重现”基本没可能。
周元祝曾对老品牌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无论多少年的老字号、老品牌,如今的产权大都是国有或集体资产。而国有资产只有在流动中增值的理论谁都懂,但流动中的国资流失责任谁也担不起。所以,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似乎已成为老品牌重振最大的拦路虎。
在专家看来,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都是需要有一位怀揣激情和梦想的用心之人去经营的,甚至品牌的个性就是其人格的具象化体现,也就是品牌与其个人的名声、价值取向、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人名与品牌形成品牌联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明阳也认为,一些老品牌完全可卖给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要品牌留在中国,做大做强就是成功。
市场一直有“卖掉老品牌存在国资流失”的声音,而这也是“英雄”金笔首次改制失利的原因之一。余明阳认为,老品牌价值不好评估,不能按照辉煌时的影响力测算。但现实状况是,如果再拖下去,所谓的品牌价值将只成为理论价值。同时,政府部门应走出“国有的,才是我的”的认识误区。
周元祝呼吁,“社会舆论、政府监管部门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老品牌‘放一马’。我们不能拘泥于老品牌曾经拥有的光环和曾经有过估值的品牌价格,那都是历史,现实是这些被冷冻的品牌拥有的一切正在急速坠落,甚至走向消亡。”
周元祝建议,有关部门将已经停摆的老品牌从“箱底”拿出来,精心挑选品牌人格化代表,相应调整价值评估标准,根据其重置价格差异,有的可以直接赠与、更多的可以象征性收费,美誉度依然高的也可以竞价拍卖。“让那些曾经为品牌发展做过贡献、倾注过感情而又充满激情的企业经营者,通过品牌价值的人格化动力去重振老品牌的雄风,让有志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执手品牌去商海搏击,核心是让热爱老品牌的人去拥有、去管理、去经营、去创新,使更多的人依托老品牌而就业,使老品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这笔账绝对算得过来。”周元祝如是说。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liukun0905@sina.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