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头条>>“确诊病例是情人”“抓壮丁抗疫”?涉疫谣言折射出什么
“确诊病例是情人”“抓壮丁抗疫”?涉疫谣言折射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1-05 13:09:17
作者: 白璐
上海辟谣平台年度分析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涉疫谣言此起彼伏。上海辟谣平台梳理2021年全国各地涉疫谣言发现,这些谣言也能分为几类,有些是为了“博眼球”的无中生有,有些则曲解了权威信息,还有些可能是真实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分析这些谣言产生的原因,或许能提醒公众提高对涉疫谣言的辨别能力,也提醒相关部门要通过有效的方式遏制谣言传播。

荒诞不经的谣言,为什么仍有人信?

涉疫谣言中,有些明显不合常理。在最近与西安有关的谣言中,就有两则典型。

2021年12月28日,很多西安市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市政府明确:自今天上午8:30起,西安市公安部门及派出所对全市各大街道进行戒严,警务人员在全市各大街道对外出流窜人员进行严查、拘捕,并对拘捕人员个人及单位进行重罚……”

2021年12月27日,西安网民在社交平台看到一条消息:“请看好家里20-45岁的家庭成员!西安政府因防疫工作人员短缺,正在各个隔离小区抓壮丁……请大家都藏好。”

不论从文字表述还是主要内容,这两条谣言可谓“假得不能再假”。先看第一条,“拘捕”的对象是犯罪分子,在“市政府”公文中,怎么可能于法无据地提出“拘捕”普通市民?再看第二条,“抓壮丁”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述,且这一行为早已成为历史,政府部门怎么可能“抓壮丁”?

但是,为什么仍有人相信并传播如此荒诞不经的谣言?

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王蔚表示,谣言治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不同时期社会语境叠加网络空间的繁杂舆论,使谣言出现更为复杂的形态和变化。西安疫情期间,“荒诞不经”的谣言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可以从传播动机和传播能力两方面略作分析:从传播动机看,由于受众的相关信息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传播谣言的行为可被理解为填充信息匮乏、拼凑事件真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从传播能力看,由于受众媒介素养有限,对真伪信息的辨别、核查能力较低,同时网络平台的内容治理能力不高,客观上降低了受众进行谣言传播的门槛。

【辟谣法宝】

看似无厘头的谣言,实际上折射出公众对准确信息的渴求。尤其是疫情期间,由于公众对疫情进展、防疫措施的关注度很高,有时还会有不安全感,于是能满足这方面信息需求的谣言“趁虚而入”,得以传播。显然,打击此类谣言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群众的不安全感。

从实践看,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通过微信、微博等设置类似“xx发布”这样的官方账号,及时通报疫情消息,并通过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以及国家卫健委每日发布最新疫情信息等,都是很好的示范,能有力澄清事实,遏制谣言。

另一方面,公众也不能轻信未经核实的涉疫信息,尤其对那些标题中含有“出大事了”“惊呆了”“轰动全国”“紧急通知”“刚刚曝光”“惊人内幕”“删前速看”“含泪看完”等词汇的文章,更要留个心眼。因为从上海辟谣平台的查证看,这类信息往往是“标题党”。对于涉疫信息,应以官方发布为准,不能轻信“小道消息”。

为何钟南山“被空降”、高福“被抹黑”、普通人“被情人”?

在涉疫谣言中,不少“人”也成为被造谣的对象。

比如,部分名人或权威人士被无辜牵连。据上海辟谣平台统计,自2020年疫情暴发至今,钟南山曾“被空降”至西安、满洲里、宁波、石家庄、莆田、成都、乌鲁木齐等多地,甚至远至意大利,可他在当地疫情暴发时并未前往这些地点。

高福的讲话则频频被自媒体断章取义。如2021年8月部分自媒体称高福表示“警惕越打疫苗越容易感染”,但高福从未表达过类似意思,他的原意是在疫苗上市前就疫苗的研发发出提醒,而非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事实也证明,从推广疫苗接种至今,国产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再比如,一些确诊病例也被造谣。2021年12月23日,网上流传一张西安确诊病例传播链分解图,在病例之间标注“情人”关系,并署名制图方为“华商网”。由于使用了媒体名义,该图示引发大量关注和转发转载。但华商网很快辟谣,该图片系篡改华商网新闻作品传谣,华商网已就此上报上级单位及公安机关。2021年12月24日晚,西安警方通报已拘留造谣者,将虚构病例之间关系的何某、陈某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2021年1月21日,上海通报3例本土确诊病例后,一段11秒的电梯内不雅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该段视频也被描述为是上海肿瘤医院的监控视频,而视频的主角正是上述2例确诊病例,网友称病毒就是这样传播的。2021年1月22日,上海辟谣平台记者核实,网传“上海肿瘤医院电梯内员工强吻”视频为不实消息。

此类谣言编造者的目的,大多是希望用“花边新闻”蹭热点、博眼球、拉流量。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扰乱公共秩序,还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影响,造谣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辟谣法宝】

打着名人旗号到处蹭流量,是营销号的惯常套路。但这类消息的破绽也很明显:相关消息均由自媒体传播,从未出现在官方渠道。不论是编造“钟南山来了”的自媒体,还是歪曲高福讲话的自媒体,其本质是利用名人效应和公众关注吸引流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对于这类谣言,除了提醒公众不可相信外,还有必要督促为自媒体提供“舞台”的网络平台加强自查,杜绝“傍名人”“蹭名人”“黑名人”等现象。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相关部门也应果断出手,依法处置造谣者。

而面对疫情期间的“花边新闻”,不管是真是假,都不应轻信,更不能传播。毕竟,抗疫的目标是病毒而不是感染者,确诊患者的私生活更不是公共话题。通过炒作、戏谑、调侃确诊病例的私生活来换取流量、博取眼球,可以说也是一种网络暴力行为。在疫情防控中,公众一方面应关注权威信息,配合政府流调,另一方面也不能“助纣为虐”,用谣言来伤害确诊病例。

谣言背后的民生需求不可忽视

在涉疫谣言中,与民生需求和科学知识相关的谣言也不少。

在多地疫情暴发初期,都曾出现过“菜价上涨”“买不到菜”“断电断水”“拉闸限电”等谣言。

此外,在正确认识病毒方面,类似“喝茶/喝酒/喝板蓝根能防新冠”“亲戚是医生/教授/研究人员,传授这些防疫‘偏方’”等谣言也反复出现。

这类谣言的产生与民生需求关系密切。一方面,对于出现临时的局部的封闭式管理,公众对生活物资供应等关注度很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正面信息或相关服务,那么很可能为类似“物资短缺需要囤”的谣言提供温床。另一方面,一旦出现疫情,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防护指导。而部分自媒体看到这一需求,虽不具备专业科普能力,却想当然地编造或网罗“偏方”误导公众,为自己增加流量。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自媒体或网友“好心办坏事”,以讹传讹,增加了这类谣言的传播面。

【辟谣法宝】

毫无疑问,“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是应对这类谣言的有效举措。例如,当公众试图囤积生活用品时,如果政府部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尤其是增加民生服务类信息的供给,回应百姓对生活需求的关切,那么那些所谓的“物资短缺说”就会不攻自破。另外,各部门疫情防控政策也应公开、透明,做到有发布就有实施,有疑惑就有解答,有困难也不隐藏,让市民充分理解防控政策的目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遏制民生刚需类谣言的传播。

在权威信息供给方面,更有必要针对公众的需求,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提供相关科普知识,及时澄清谣言。尤其是在传播方式上,也可以“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很多自媒体擅长用短视频、漫画等新形式,那么权威科普信息也要接地气,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

王蔚建议,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治理涉疫谣言,都应尽快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疫情信息发布体系。政府部门、媒体、网络平台等形成合力,利用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自媒体、社区等立体宣传网络,建立一个畅通、权威、有影响力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其中,疫情信息的官方发布在每日规律性发布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增加发布次数,形成及时、丰富的信息流,培养受众从主流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同时,要积极推动地方疫情信息被中央媒体及各地方媒体转发,有效扩大传播覆盖面。

特殊时期还要格外加强谣言治理力度。一方面,对谣言要早识别早破除,降低谣言传播的可能;对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谣言,应提高辟谣信息发布的层级,比如可以在政府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予以批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督促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谣言治理力度,如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平台上谣言的传播规律、加强涉疫内容发布审核等,弱化谣言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强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学校、单位等多渠道,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与“免疫”能力。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