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有关地区(城市)、行业和企业经济表现的评论,经常见诸媒体。其中这些讨论的一个背景就是经济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总的看,仍然是总体平稳、走势分化。
分化的具体情形是,有的地区和城市、新兴产业,以及在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增长比较快,而在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形发生在经济转型时期,本来是再正常不过了。例如,近三年来,深圳的经济增长领先于全国的平均增长,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也居于榜首。我做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深圳创业创新的机会和贡献就体现在这个更高的增长率中。这表明,对于深圳这样的转型经济体来说,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转型”是关键词。如何看待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但前提是数据正确、分析全面。可是,近日却有网帖用错误的数据、过激的用词,对上海经济做了不负责任的评价。
上海经济到底怎么样?不妨放在历史长线中加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年均增长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2—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16年的两位数增长。2008年,成为上海增长的一个“拐点”。随后,2009年增速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增速依然为8.2%,处于全国垫底水平。此后的几年也一直低于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面看,似乎上海经济“不行”了,但是透过数据看本质,处于中国相对发达的地区,上海率先感受到了转型带来的压力,也就促使上海率先决定走一条超越经济增速的发展新路。
在那些年里,上海出现投资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的确让有关部门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在投资驱动的条件下,这就意味着后续增长乏力。然而,连续几年经济增速全国垫底的上海,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了经济增速上升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成绩。有人将此与某些偶然因素相联系,其实不尽然。到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速仍然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结构因素和创新因素已经在部分地解释上海的经济增长。
当然,在全球经济低迷不前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中,再加上受制于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地域面积等的影响,上海经济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全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过程中,上海经济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比如,在去产能方面,上海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上半年启动实施了“三高一低”企业调整项目716项;在降成本方面,上海工业企业成本降低的成效比较明显,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6.6%,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了1.3%,目前这一成本上海已低于全国水平。
经济发展中出现波动在所难免,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相关指标在月度间出现短期波动是很正常的,总体上并没有改变今年以来上海宏观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人们常说,要看大势。什么是大势?面对存在的各种问题,上海继续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大势。看不到这一点,只是有选择性地截取一些数据,就说上海经济“瘫痪了”,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上海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并建有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一带一路”这个世纪大战略中,上海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其他重要节点城市一起,成为“一带一路”的四大中心——集资中心、融资中心、专业服务中心与运行支持中心。由此将给上海带来大量的商务活动和巨大的增长空间。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连续13年快速增长后,首次创纪录地超过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1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0.4%提升到9.9%。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上海亦将提供一如上述的多项服务。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国际化大都市,既为自身,更为全国、全球创造无穷的发展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殷切希望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正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利用“互联网 +”、工业4.0、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因素和新动力,整体提高上海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增强创业创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跃升,上海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