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份,正是荔枝上市的时节,于是乎各种与它有关的传言又开始满天飞。孰真孰假,我们来一一分析。
传言一:吃荔枝让司机秒变酒驾?
网上传言,吃荔枝会有被误判酒驾的风险,更有网友声称“荔枝一颗酒驾,荔枝三颗醉驾”。
真相:
这是有可能,但属“瞬时爆发”,不必担心。
不止吃荔枝会如此,包括食用葡萄在内的一些水果也会这样。原来,荔枝、葡萄等水果含糖量高,外部有果皮包裹。它们从果树上被采摘下来以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水果内部细胞缺氧,开始增加其无氧呼吸的速度,由此产生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而水果采摘下来后堆放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产生乙醇。
食用荔枝导致疑似酒驾的案例在全国多地发生过。据媒体报道,福州一司机在食用荔枝后,遇到警察查酒驾,吹气检测出其轻微酒精含量,被再次检测后酒精浓度才恢复正常值。有多家媒体的实验数据也表明,食用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有被检测出酒驾甚至醉驾的可能性。
不过交警部门表示,食用荔枝后口腔酒精浓度属于“瞬时爆发”,再等待5-10分钟,浓度会下降到安全值范围。遇到类似情况,司机可与交警解释清楚再进行二次检测即可,不用担心因为喜欢吃这些食物而被误判酒驾。
传言二: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
传闻称,由于荔枝保存时间短,商贩采购的通常是色青半熟甚至是生的荔枝,他们再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或把稀盐酸喷洒在荔枝表面,未熟的荔枝表皮就会变得红嫩、新鲜,宛若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荔枝。
真相:
传言不可信。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绿色荔枝喷酸是无法加快成熟的。对于传言内容,他通过专业分析列出了以下疑点:
第一,按照目前的国家规定,个人购买盐酸、硫酸,即使量少,也要向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一般的小商贩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盐酸,更不用提大量使用盐酸来处理荔枝等水果。
第二,荔枝属于采摘后没有后熟过程的一类水果(香蕉、猕猴桃等属于有后熟过程的水果),如果提前采收的荔枝果实风味还未达到最佳状态,那么采摘之后它的成熟度和口味不会再提高,反而还因呼吸等消耗而进一步降低品质。所以即便有不良商贩用稀盐酸浸泡了“半熟”的荔枝,试图进行“催熟”,也不会再改善荔枝的风味和口感。因此,这种经过后期“加工”的荔枝会很容易被消费者识破。
第三,商贩使用药剂的目的主要是使水果保鲜。使用强酸的确可以使荔枝的果皮由绿色向红色转化,但荔枝不会是正常的红色,会变黄红;如果在荔枝果皮出现褐变的情况下,即使增加酸度也难变红。如果商贩真的使用了盐酸来浸泡荔枝,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荔枝“发红”的假象,但实际上会加速荔枝果肉的腐烂,商贩会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的说法并不可信。
传言三: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有“温馨提示”称,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荔枝的成熟期是7月,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孩子吃了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真相:
这是谣言。
湖北省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邹典定表示,食用荔枝引起发烧甚至手足口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他们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手足口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以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与吃荔枝没有直接关系。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志刚表示:目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而以“荔枝等食物作为传播源”的说法在科学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孩子如果过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肠胃炎、拉肚子等疾病,但不会引发手足口病。
此外,荔枝不同的品种成熟时节不同,比如海南荔枝早在5月份就可以上市,“荔枝成熟期是7月”这个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传言四:荔枝蘸酱油能降火能减肥?
真相:
这是谣言。
营养师分析,荔枝内的成分基本是果糖,蘸酱油增加了盐分,除了可能增加糖的对比度,造成很甜的味觉错觉外,反而会增加盐分的摄入,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有害,摄入过多的盐分容易造成高血压等疾病。所以荔枝蘸酱油能降火消食减肥,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不太可取。
【资料来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网传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哪个商贩如此犯傻》
腾讯“全民较真”:《这5条关于荔枝的传言,你上当过吗?》
人民网“求真”:《"反手摸肚脐"是好身材?吃荔枝得手足口病?》
舜网:《吃了药水荔枝易患手足口病?专家:科学上没任何依据》
新京报:《网传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病 实为柠檬酸泡冰水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