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文历史主播刘某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彻底“凉凉”。此前,他是社交平台上的热门主播,自称出身高知家庭、名下有十几套上海房产,却以生病买药、给员工发工资等名义不断向粉丝借钱,甚至在“母亲出殡”当天直播向粉丝借款以“支付母亲墓地尾款”。
刘某的骗局被警方揭露,主播生涯也告一段落,可综观一段时间来被通报的各种网络诈骗或网络造谣者,会有不少共同点:他们要么炮制了主播本人出类拔萃乃至“神通广大”的人设,要么介绍的内容曲折离奇或是所谓的“靠谱内幕”。
面对这一现象,有必要看一看这些造假者或造谣者的“生长环境”,问一句到底是谁纵容了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信口开河?
显然,为他们提供发言空间、积累粉丝、获得收入的社交平台难辞其咎,而平台的“推荐算法”更是部分网民根据“流量密码”造假的直接原因。
曾有人说,“算法没有价值观”。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悖论——试问,算法是谁设计的?技术虽有中立性,但应用技术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最后经“算法推荐”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技术应用者的价值观投射。
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算法没有价值观”也站不住。因为算法的背后是数据,怎么收集数据、收集哪些数据、计算哪些数据,都有赖于算法开发者和应用者,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算法开发者、应用者的价值观。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已经发现,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并非客观中立,而是有导向、有暗示——表面看,推荐的结果因浏览者、观看者的兴趣而产生;但在深层次上,它们恰恰体现了平台的态度,诸如“这些主播更受欢迎”“这些内容浏览量更大”等。
潜移默化中,“算法推荐”催生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炮制虚假人设的主播、情节离奇或曲折的故事,以及渲染极端情绪、挑拨矛盾对立、捏造内幕消息的言论……这些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推荐权重,得到更多的流量,再加上平台有流量分成的奖励制度,使得造假者和造谣者不仅获得了生长空间,而且得到了“算法推荐”和“流量分成”滋养,最终成长为社交平台的毒瘤。
所以,在揭露网络造假者、造谣者的真面目时,有必要呼吁“推荐算法”的开发者和应用者——也就是各个互联网社交平台,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通过技术手段,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眼下,不少社交平台都会发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也会不定期公布平台治理结果,其目的是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价值观。但在这些报告和治理结果中,往往是平台上的主播出了问题后的亡羊补牢之举,防患于未然的举措总体偏少。
可见,要从根本上体现的平台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要从源头出发,从技术出发,开发并应用更多“负责任的算法”。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出现多元言论很正常。但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包容多元言论不是纵容违法言论,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言论始终受到严格限制。面对各种利用“算法推荐”“流量密码”牟利的造假者、造谣者,相关平台还是要做好守门人,用技术手段竖起门槛,真正把“科技向善”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