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有想到,跟小伙伴们告别三个礼拜之后,政知见从北极发来的第一篇亲历故事居然是为了“辟谣”。
北极地区通讯不便,这几天政知君零星收到的几条微信都只有一个主题:
听说最近北极很热,是真的吗?
目前,政知见跟随的“雪龙”号科考船已经行至北纬80度附近,名副其实在北极圈内,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现在室外温度零下3℃
习惯了冬天的北方小伙伴们可能会认为,这个温度不算太低。
不过,陆地与海洋不太一样,因为有海风,实际体感温度要低很多,甲板上的金属扶手下已经结起了三厘米长的冰挂。(小编脑补:政知君伸出舌头一舔,嘿,果然粘住了!)
32℃还是零下3℃?
从7月30日起,“雪龙”号就进入了北极圈,到现在一直航行在冰天雪地里。开始是浮冰,现在已经有了厚厚的冰层,“雪龙”号也调整成为破冰模式,一路像开山一样穿行。
船舱内的暖风一直很足,走出船舱则是寒风刺骨。政知见每到甲板拍照都要穿上防寒服,戴上围巾、帽子、手套。
很抱歉,因为通讯信号实在不好,政知君拍的美图只能等回来之后再跟大家分享。
根据实时监测,进入北极圈之后,室外气温一直保持在零下3℃上下,平均温度与之前历次北极科考监测到的数据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为什么与大家听到的“北极32℃”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要来搞清楚一个概念——北极地区和北极。
北极指的就是北纬90度的北极点,北极地区则是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区域。这片区域约有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800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
之所以会有北极高温的说法,主要是来自于上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气温距平分布图”。
根据该中心的监测,北极圈内一些气象站观测到气温超过30℃,并连续3天平均最高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挪威和芬兰还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
想想看,咱们国家漠河和曾母暗沙的温度显然不会一样,那么有几个高温点出现在北极圈内也并不能代表着整个北极都是高温。
天气异常还是气候变化?
从此次高温的分布范围看,更准确的说法是北欧局地高温。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告诉政知见,此时北欧地区出现30℃以上的高温虽然罕见,但只是局部特例,相比于整个北极地区范围还是太小了。
雷瑞波说,这些高温的地区都在北冰洋附近的陆地,陆地、海洋、冰区的温度本身就会有很大差别,陆地的气温相对更容易波动。
而作为北极地区的主体部分,北冰洋并不是夏季最热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区或者大海上,太阳再猛烈,冰融化和海水蒸发都会吸收掉大量太阳辐射和热能,相当于是升温的缓冲,使得温度变化会相对平缓,更可以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
反之,冬天海冰“生长”释放热能,也可以缓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
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北极地区海洋和冰区的气温、海温都没有异常。
这也是为什么跟随“雪龙”号的政知君一边看着小伙伴“短袖带够了没有”的关怀微信,一边在甲板上瑟瑟发抖。
政知见也去请教了“雪龙”号的气候专家。专家表示,这属于“天气异常”,而非“气候变化”。
“一个天气原因引起的气温异常,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全球变暖不是一个概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解释称,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情,会有天气异常,是与当地以往的数据作比,而气候的衡量尺度则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宋晓姜认为,这次位于北极圈内的陆地气温达到30℃以上,具有很强的局地性,成因复杂,有可能是受到持续的暖高压影响。
我们现在研究北极的参考数据,多数是来自于北冰洋沿岸国家的气象站,但是靠近北极点地区没有气象站分布,也就没有气象数据。想要研究北极的气候变化,还要对它进行更多的观测和了解。
北极与北京
如果非要说北极与北京有什么关系,绝对不是高温,但北极的气候变化真的会影响到北京。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北冰洋海冰的减少除了会给北极生态系统带来威胁外,同样会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
包括中国。
“海冰减少后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西风带在极区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充当了屏障的作用。西风带强的话,寒流就比较难从极区进入到中纬度地区,反之就更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冻雨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区的暴雪等灾害性天气。”
雷瑞波告诉政知见,已经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极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的风。
在2013年,北京的重度雾霾就是因为当年冬天的北风比较弱,而当年的北风之所以弱,和北极的环境变化、大气形态是有关的。
北极熊要灭绝了吗?
说回北极的生态环境。
要回答北极熊的生存问题,咱们得关注一下北极地区海冰的状况。
北极熊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它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海冰边缘的融化带,也就是有浮冰的海域,因为这里会有它的主要食物——海豹。
海豹会从冰窟窿中冒头出来透气,北极熊就会趁机捕获它们,成为自己高脂肪的营养来源。
当海冰融化,海豹变得难以捕食,北极熊就不得不忍饥挨饿。
“近40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减退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雷瑞波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截至7月31日,今年北冰洋海冰的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第四低值。
“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出现在2012年9月,今年会不会继续消融至历史新低,还要看未来1个月的天气。”
北极会不会“无冰”?
包括我国在内,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都有时间上的推测,但因为对北极海冰的观测不够、了解不够,没有一个数据是绝对准确的。在几个误差相对小的数值里取一个平均值,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2040至2060年间,北极地区可能会出现相对无冰的情况。
什么叫“相对无冰”?雷瑞波解释说,科学家们设定了一个最小值,即假设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就认为北极相对无冰。
从理论上来讲,海冰的减少确实会影响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总量,影响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北极熊也可能会因此失去捕食场所。不过,幸好海冰消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北极熊还有可能找到适应新环境的办法。
2015年,一项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做的评估报告认为,短期内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影响还不太明显,其数量下降还不显著。
北极熊的19个亚种居住在环北极圈的五个国家——加拿大、美国、挪威、格陵兰和俄罗斯。其中3个亚种数量正在下降、6个亚种数量是稳定、1个亚种数量正在增加,还有6个亚种,科学家掌握的信息较少,无法衡量它们的数量或健康状况。
雷瑞波说,这是因为北极熊难于观测和跟踪,对其的研究很多还来自于原住民的记载。
而对比留下的记载,目前北极熊的生存状态确实不容乐观,现在他们的体型偏瘦,还出现了吃同类甚至饿死的状况。
一直有小伙伴问政知见,看到北极熊了吗?
“雪龙”号的船长沈权告诉过政知君,北极熊看起来很可爱,其实很可怕。
现在是北极熊的捕猎时间,他们通体雪白不容易被发现,且冰上奔跑速度极快,是真正的猛兽。据说,北极熊可以把一个12英寸厚的密封罐撕开4英寸左右的洞,就像剥香蕉一样简单。如果科考队员冰上作业的时候遇到了北极熊,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冰雪之境的精灵,请收下政知君颤抖的祝福。
本文来源:大众网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