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用户通过“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后台提出,希望求证“外地蔬菜进入上海前都浸过防腐药水,以利于长途运输并保鲜”一说的真伪;还有不少读者询问,互联网上有不少类似“超市工作的朋友说超市的大部分菜都用药水浸过不易腐烂”“长途运输蔬菜均需浸泡防腐剂保鲜”的传言,是真的吗?
读者希望求证的部分网传信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以上问题向上海农产品供应保障主渠道和主力军光明食品集团旗下蔬菜集团求证。“这是谣言!”蔬菜集团相关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表示。统计显示,去年该集团农产品年批发交易523.6万吨,其中蔬菜批发交易量占全市总量70%,猪肉占全市60%以上,果品占全市50%以上。从抽检情况看,入沪蔬菜含有防腐剂的概率非常低,目前相关批发市场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9%。
99%的抽检合格率如何而来?如果发现不合格产品,批发市场如何处置?眼见为实,记者实地探访外省市农产品入沪。
先检测后交易,不合格产品一律销毁
蔬菜集团旗下的江桥市场和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西郊市场”)是上海最大的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江桥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超过6000吨,占上海市场需求60%以上,其中90%以上为外省市来沪蔬菜(以下简称“客菜”);西郊市场是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进行蔬菜、猪肉、果品等农产品批发交易。目前,在上海主要商超卖场、菜场、电商平台售卖的客菜中,除经营者从生产基地直采的部分,基本都来自这两大批发市场。
“食品安全是农产品交易的重中之重,所以批发市场严格按照‘准入关、检测关、处置关、追溯关’对入沪农产品进行全程监管。”两大批发市场总经理顾惠良介绍。
“准入关”体现在批发市场的入口。记者在进入江桥市场和西郊市场时均被市场保安告知,需要查验“随申码”“通行码”并测量体温——这只是针对一般访客的基本要求。对想入市交易的农产品经销商,上游供应商还要提供车辆信息、农产品产地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等资料,通过市场内部系统提前登记,经过核验无误,方可入场。
经销商入场需要“验码”及查验相关资料↓
但入场并不等于交易。在江桥市场和西郊市场门口,进场车辆和人员在进行信息验证的同时,市场工作人员就会对运输的农产品进行采样,将样品交给驻场检测站进行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检测。在取样方面,两大批发市场均按照“批批抽检”的要求进行,仅蔬菜种类的日均抽检量就超过4000份。
工作人员直接登上运输车抽检蔬菜↓
检测站24小时运转。送检商品上只有数字编号,没有商户名称,为的是防止检测中出现舞弊,以提高检测结果可信度。根据不同品种,工作人员将蔬菜分解,利用相关试剂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对蔬菜上农残的快速检测,得到“该品种蔬菜是否农残超标”的结论。
入场农产品全部“先检测,后交易”,并采取“盲测”方式↓
如果不超标,采样工作人员会通过市场内大屏幕公示检测结果,并向供应商提供一块“检测合格”的绿色公示牌,允许供应商凭牌交易。
批发市场实行“亮牌(检测合格牌)交易”↓
如果检测不合格,检测站会联系采样人员和供应商,进行复检。“如果复检合格,那么供应商仍可入场交易;如果复检不合格,检测站就会进行‘定量’检测,即通过气相色谱仪等设备,对农产品上残留的农药具体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出具相关报告。”两大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负责人徐燕琴说。之后,市场将销毁抽检不合格的该批次所有农产品。
在检测站,采样信息、抽检及复检结果,乃至销毁情况全部登记在册,可供追溯。
检测信息等全部登记在册↓
顾惠良表示,拟入市交易的供应商均与批发市场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根据这份承诺书,如果供应商入场经营的农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可以将拟入场交易的同批次农产品全部销毁,这既能提高供应商售卖不合格农产品的成本,又能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其他市场,“入沪交易的蔬菜供应商都知道上海有这一‘不合格即销毁’的约束,自我检测要求比较高,所以从整体抽检情况看,蔬菜的合格率在99%以上。可以说,市民从主渠道购买到的客菜能够放心食用。”今年以来,两大批发市场总共查出33批次不合格蔬菜,销毁量约35吨。
不用防腐剂,用什么保鲜?
从检测站检测的项目看,所有入市蔬菜均需经过农药残留检测,而防腐剂等其他安全指标属于抽检项目。“为什么不批批抽检防腐剂?”对于这个问题,徐燕琴表示,“因为大部分蔬菜没必要使用防腐剂保鲜。”
她带领记者在两大市场逛了逛,发现需要冷藏存储运输的蔬菜,用的都是冰块。例如,玉米供应商在摞得整整齐齐的玉米中,放上了大型冰块。即便从云南、山东等地长途跋涉送到上海,冰块仍未融化完毕。在果品区,冷链运输的水果到达市场后,经检测合格,立刻送入5℃冷库存储。
大部分经销商都采取冰块降温↓
供应商表示,现有的运输方式和存储方式能够满足农产品保鲜运输需求,无需添加防腐剂。目前,路途较远的外省市蔬菜通常在生产基地就提前做了预冷处理:有的在包装箱里放置冰瓶,用泡沫箱密封处理;有的采用隔层加冰等方式,以达到保鲜效果。
批发市场虽然不对农产品的防腐剂进行批批抽检,但也有抽检重点。例如,曾有媒体报道部分经销商用保鲜剂处理茭白、藕、生姜、冬笋、竹笋等农产品,两大市场就加大了针对这些品种的防腐剂或保鲜剂抽查频率。前几年,市场确实从部分批次冬笋中发现使用了保鲜剂,立刻按照市场规定对所有产品进行了销毁并加大对同类产品的抽查力度。市场还派出代表前往相关产地进行溯源,与当地政府共同推广绿色和无公害的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和收储运输。从这两年的抽检情况看,相关产品的专项指标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高位。
与此同时,蔬菜集团相关负责人也提醒,市民无需“谈防腐剂就色变”,因为根据国家标准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新鲜蔬菜(初级农产品)可使用食品添加剂“ε-聚赖氨酸盐酸盐”作为防腐剂,最大添加量不得超过0.30g/kg。“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如果相关农产品表面含有国家标准规定含量以下的ε-聚赖氨酸盐酸盐,仍旧可以安全食用。
如何清洗蔬菜水果更科学?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自然会关心:即使农产品上的农残或防腐剂含量没有超标,那如果食用了,是否有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每天与各种试剂与检测打交道的徐燕琴很有心得:初级农产品需要经过清洗才能食用。清洗时可以使用最常见的淘米水或将食用小苏打溶于水,将蔬果浸泡在淘米水或小苏打水中20分钟,即可去除蔬果表面的农药残留。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清洁蔬果。
蔬菜集团也表示,市民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农产品安全有保障。目前,该集团全年抽检样本数已达到227.59万个,并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