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涨姿势>>路边野蘑菇不要乱吃!一家三口中毒一人不治
路边野蘑菇不要乱吃!一家三口中毒一人不治
发布时间: 2016-06-28 20:47:12
作者: 周与华
近日,瑞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三名因食用野蘑菇而中毒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两名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另一名患者因食用较多毒蕈中毒严重,不治身亡。医生特别提醒,野外郊游切勿凭借所谓的经验采摘野蘑菇食用,误食毒蕈后果严重。

 

近日,瑞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三名因食用“野蘑菇”而中毒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两名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另一名患者因食用较多毒蕈中毒严重,不治身亡。为此特别提醒,野外郊游切勿凭借所谓的经验采摘野蘑菇食用,误食毒蕈后果严重。

 

凭“经验”采野蘑菇酿悲剧

 

6月18日上午,浙江义乌的小张带着岳父母到郊外游玩,两位老人见路边树下蘑菇生长茂盛,而且当时也有其他人在采蘑菇,便想采摘一些新鲜蘑菇作为午餐食材。他们特意避开了颜色鲜艳的蘑菇,采摘了一些与平时菜场所见的食用菇非常相似的品种,并与当地人“确认”此种蘑菇为无毒的品种。

 

中午,他们就做了一盘生菜炒蘑菇。果然,新鲜的蘑菇口感鲜嫩,岳父母都食用了许多,而小张由于不喜食蘑菇,只吃了些许生菜,怀孕的妻子由于早孕反应严重,没有食用而最终躲过一劫。

 

夜间11时,小张的岳父母相继出现了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处理后症状持续加重,二老的转氨酶相继升高。当地医生根据主诉,高度怀疑其为“毒蕈中毒”,随即患者被迅速送往瑞金医院。

 

在我院急诊治疗期间,患者的转氨酶进行性升高,其中食用蘑菇最多的岳母甚至出现了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而一直在照顾他们的小张虽然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检查后发现肝功能也异于正常。

 

鉴于病情危重,急诊科将三人同时收治急诊重症监护室。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有着“朴实外表”的剧毒蘑菇──白毒伞。

 

民间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靠谱吗

 

民间有许多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比如“色泽艳丽、与大蒜同煮后可使大蒜变黑或切开能流出汁液才是毒蘑菇”等说法,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其实都是经验之谈,并不完全靠谱,若非专业的蘑菇养殖和鉴定专家,都是很难分辨其毒性的。这一次让小张一家三口中招的白毒伞,就因其貌不扬酿成了大祸。

 

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色白、呈伞状。有剧毒,毒素的主要成分为毒伞肽,可对人体的肝、肾、血管内皮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已知中毒死亡率高达95%。

 

一般而言,毒蕈中毒通常可分为肝损害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呼吸衰竭型及光过敏型六大类,症状可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型别同时出现,轻症患者仅表现为皮疹,而重症患者可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毒蕈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至24小时,中毒的严重程度常常和摄入毒蕈的量相关。在他们三人中,小张的岳母食用最多,因此症状最重,在经过紧急血液灌流后无明显好转,并出现肝脏、肾脏、中枢神经、胃肠道、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虽积极治疗,但仍然无法挽回生命。小张和岳父经过血液灌流后病情趋于稳定,目前小张已出院,其岳父仍然留院观察接受治疗。

 

发生毒蕈中毒怎么办

 

大众若没有掌握确切可靠的鉴别知识,应切记避免采摘并食用野生蘑菇,不要因为侥幸心理中招。如不小心摄入,应尽量在6小时内就医,及时洗胃清除残留,并配合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技术,清除血液中残留的未被吸收的毒素。

 

目前,对于大多数毒蕈中毒的患者,临床上仍缺乏特效解毒剂,因此所有治疗都是针对清除残留毒素的。对于已经造成的机体损害,则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网页名片.jpg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 题图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图片编辑:苏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