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上午,一篇《420余吨“问题乳粉”流入市场 沪多家超市已下架》的推送在朋友圈中疯传。文中还插入一段某省卫视的新闻短视频,声讨问题奶粉。
可待真相揭晓之时,网友哗然。它不是新闻,是旧闻。这本是一篇刊发于2013年8月4日的报道,其中数据和品牌与网传文章完全对应。有网友评论,用真视频来传谣,完全没有辨别能力。
过去,“有图有真相”的说法流传网络,即以图片为事实论据,佐证文字。令人费解的是,有了更直观的视频之后,为什么谣言反而大行其道?
视频谣言愈演愈烈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视频谣言将成为未来舆情应对的重点与难点。所谓视频谣言,顾名思义,就是以视频或者微信小视频为载体传播的谣言。
举个例子:
7月中旬,一条“螃蟹注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7秒视频中,一女子持针筒,挨个往螃蟹中注入橙色液体。视频经反复传播后,被部分网友误解:不良商家往螃蟹注水增重赚钱;商家使用橙色液体伪造蟹黄。
小视频一经传播,“奸商”、“赚昧心钱”等评论不断涌现,有网友表示,不敢去菜市场买螃蟹了。但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该小视频其实只是记录了江浙地区名菜“干蒸蝤蠓”的制作过程而已。
今年以来,小视频呈现的传谣功能令人震惊。7月,全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水,谣言更是以惊人速率传播。仅在北京地区“长城出现山体滑坡”、“北京西二环严重积水”、“大悦城门前积水严重”等视频谣言在全国范围内疯传。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周亚琼告诉记者,常说的“两微一端”,到了现今应为“三微一端”。第三“微”是微视频。此前,微信6.0版本更新,可实时与好友分享生活的“小视频”功能是其一大亮点。现在看来,这一亮点,更像一柄双刃剑。
有视频,反而没真相
先介绍一个传播学的经典公式:“谣言流通量=事件的模糊性×事件的重要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个公式并不难理解,事件越关乎个人生活,信息越不完整,谣言越是容易传播;而谣言的传播力与公众的批判能力成反比。
再看随手拍、随手转发的小视频。如果不注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具体信息,那么一个看似具象的视频,其实传递的是模糊的信息,可以被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此一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使用“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手法,就能轻而易举地造谣。
6月22日,上海普降暴雨,两条声称“上海地铁站进水”的小视频在微信中疯传。
由于小视频内地铁站内标识色是绿色,又缺少文字说明,有网友在转发时称事发于上海地铁16号线的车站。最终,上海辟谣平台查明真相:此事发生于较早之前的广西南宁。视频内容是真的,时间、地点全错。
同样是地铁站,标识色相似,一则会让上海乘客惊慌失措的谣言就诞生了。可见,相对于图文并茂,小视频信息暧昧模糊,成了谣言的温床。
先问问,哪儿来的?
当然,无意识地散播视频谣言才是最可怕。美国学者泰勒·克拉克在《谣言传播八个半定律》一文中提到,谣言传播的“第九定律”:“有时候传谣没有任何原因,我们讲些不同寻常的段子,只是为建立巩固人际关系或炫耀自己,我们不一定相信这些故事。”
有视频“眼见为实”,就给这种特殊的转发心理加上了一道护身符:“视频都不是真的,那什么是真的?”殊不知,多数谣言就是这么被越传越广的。
周亚琼建议,当看到难辨真假的小视频时,不妨问两个问题,它源自哪儿?是否出自可靠渠道?继而,主动求证。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线索,就能初步知道,信息是真是假。
此外,提高技术手段也可以遏制谣言传播。周亚琼认为,提供小视频发布的应用,如微信小视频,可以添加一个时间、地点和事件等信息的标注功能,能有效避免部分视频谣言传播。
最后再来看一条小视频:
传说中的水鬼被生擒?
答案揭晓:视频中的小动物叫树懒,不是水鬼。你被蒙了吗?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