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使得水果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琳琅满目的水果,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出于“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许多人吃得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不仅没有吃出健康,反而吃出病来。
这里,我们来梳理几条广泛流传的传言。
☞ 不能空腹吃水果?
这个说法许多人深信不疑,也有许多人现身说法。不能空腹吃水果的原因,是说会伤胃,或者在胃里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阻塞胃肠。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成分,主要是单宁和草酸。它们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在胃肠中也不能被分解。酸和酒精有助于这种沉淀形成。
不过,草酸和单宁都是涩的。一般而言,水果中的草酸含量并不高,不值得担心。有些水果,比如柿子,有可能含有比较多的单宁。柿子中的单宁含量相差巨大,一般在0.4%到4%之间。完全甜型的柿子成熟后,单宁含量能低到0.1%以下;而涩型柿子未成熟时,可高达4%以上。
如果大量吃下单宁,同时胃中又有很多蛋白,一方面单宁会与蛋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同时单宁还能让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再加上柿子中的果胶、纤维等其他成分,混在一起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导致腹痛。
如果空腹,单宁可能跟胃粘膜上的蛋白发生反应,从而造成不适。
不过,单宁也是涩的。即便是柿子,甜型柿子和脱涩之后的柿子,单宁含量也不足为虑。至于其他水果,超市里卖的也都是优良品种,很难找到单宁含量高的了。毕竟,涩的水果,愿意买的消费者是很少很少的。有一些水果含有比较多的有机酸,比如柠檬酸、苹果酸等等,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可能会感觉不适;但这种不适跟吃其他酸的食物是一样的,只是不舒服而已。
简而言之,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人,正常的水果空腹吃也没有什么关系。
☞ 水果“早上是金,中午是银,晚上是铜”?
这种传说应该是来自西方,也有说“早上是金,中午是银,晚上是铜”的;此外还有“早上是金苹果,中午是银苹果,晚上是毒苹果”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西方的古代谚语,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人体的消化系统就像是一台平稳运转的机器,不管你什么时候提供原料,它都一视同仁地进行处理。不管什么时候吃,人体都把它们消化成小分子,进行吸收。
影响健康的,是吃什么、总共吃了多少。至于什么时候吃,即便是有不同,也微乎其微,不值得在意。
☞ 饭前饭中不能吃水果?
水果的特点是含水量通常很高,跟其他食物相比,相同体积的水果热量较低。在饭前或者饭中吃一些水果,可以减少正餐的食物量。总体而言,是减少了热量摄入。对于热量过多或者希望控制体重的人,饭前饭中吃水果可能多少有些帮助。
而对于不好好吃饭的孩子,饭前饭中吃水果会进一步减少进食量。
☞ 坐月子不能吃水果?
坐月子不能吃水果的说法,大概只来自于水果“寒”“凉”之类的说法。这种没有明确定义,也无法检验的理论体系,只能依靠“信则灵”来支撑。如果就是相信“祖先的智慧”,那也就没有办法了。
按照现代科学,坐月子期间更需要注意营养均衡。一方面是为了产妇的身体恢复,另一方面是如果产妇没有从食物中摄入生产母乳需要的营养成分,身体就会释放自己的储备来保证母乳合成。水果是全面营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比较高效地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所以,坐月子,不仅能吃水果,而且应该主动地去吃水果。
☞ 水果吃得多就不用吃蔬菜了?
在膳食指南中,经常是把“蔬菜水果”放在一起,许多人也就把蔬菜和水果当作一回事,觉得水果吃得多,也就不用吃或者不用吃那么多蔬菜了。尤其是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吃蔬菜,对一些特定的水果就比较能接受,父母就大量给那些水果,而对蔬菜就不那么在意了。
需要强调的是:水果是不能代替蔬菜的。一般而言,水果的含糖量都比较高,尤其是“好吃”的水果,“甜”总是首要指标。对于现代人来说,糖是需要限制摄入的食物成分。尽管通常强调的是限制“添加糖”,但就糖本身而言,水果中的“天然糖”其实不比“添加糖”优越。而大多数蔬菜含糖量都很低,膳食纤维含量比水果高,多酚等“植物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比水果要高。
所以,吃水果,也要适量。比如以前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是每天吃水果200~400克,而在新版中则调整成了200~350克;而蔬菜,则是300~500克。
☞ 吃XX水果会上火、低血糖?
这个说法要分情况看待。
有些水果含有大量的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果糖。有一部分人难以吸收果糖,那么果糖会通过消化道到达大肠,成为那里的肠道菌群的食物。这些细菌的代谢会产生大量气体,就会导致胀气、腹泻和腹痛等,这也就是通常的“果糖不耐受”。很多人把这种症状当作了“上火”。
不过,在那些能够吸收果糖的人群中,有很小比例的人体内缺乏一些酶,使得果糖的代谢出现异常,并且干扰葡萄糖和胰岛素的代谢,最后导致低血糖。
作者为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
本文转载自腾讯《较真》栏目
编辑整理:宋慧
上海辟谣平台邮箱:shwlpy@qq.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