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端生活指数城市报告:上海成为“最昂贵”城市》,这是这两天网上一个颇有噱头的新闻标题。
作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上海人,对于这样的消息自然是很关注的。在我的印象中,上海的生活成本在亚洲绝对算不上“最贵”的,果然打开新闻一看,马上就知道上当了——原来这条消息说的“最昂贵”,跟我们平常的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
奢侈生活榜不看也罢
这份“亚洲高端生活指数城市报告”,并不是来自什么知名的研究机构,而源于瑞士宝盛私人银行发表的2016《财富报告:亚洲》。这份报告考察了亚洲11个城市共21个项目的高端生活成本,并认为上海再次成为最昂贵的城市,新加坡居次,香港排第三。
关注任何的指数或者排行榜,最重要的其实是看它的统计方法。那么瑞士宝盛私人银行这份报告中涉及的21个项目是什么?随手摘录几个你就可以知晓他的风格:雪茄、红酒、植牙、女士鞋履、女士手袋、男士西装。
有没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既视感?是的,这个与其说是生活指数,不如说是部分奢侈品价格指数啊。
对于整天服务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来说,发布这样一份“榜单”给富豪作生活索引,本也无可厚非。但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绝大多数市民来说,这样的“榜单”离现实生活实在太远。
多是“过客生活成本榜单”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奢侈品价格指数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的话,那么国际上其他看似更权威的榜单值得看么?
先来看两份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城市生活榜单。今年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2016全球生活成本调查》,上海排名第11位,与东京并列。以亚洲城市来看,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一,香港排名全球第三,首尔排名全球第九,都要高于上海。
至于美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Mercer)发布的2016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上海排名全球第七位——亚洲区内,香港排名全球第一位,新加坡在第四位,东京在第五位,生活成本都要高于上海。
从这两份榜单来看,很显然上海在亚洲并不是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大体也就是第四第五位的样子。所以“最昂贵”这个词怎么说也落不到上海身上。
即便对这两份相对比较权威的榜单来说,也需要辩证来看。对绝大多数本地居民而言,这类榜单的参考意义也很小。
要明白这个问题,你就得知道这些机构制作这类排行榜的诉求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这些榜单不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而是为跨国企业开设全球分支机构测算人力生活成本而服务的。
这类榜单本质上是“过客生活成本榜单”,所以在计算时会额外考虑租房、私立学校等因素。也因此这类榜单反映的生活成本,和长期居住于这个城市的普通市民(尤其是有自住房、上公立学校的普通人)的直观感受是有偏差的。
如何全面看待生活成本
那么,对于居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普通市民来说,该如何看待生活成本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点的是,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上,生活成本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光光是统计方法,就有价格法、必需品法、马丁法等诸多方法,而且每一种统计方法都有其弊端。也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会公布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生活成本统计,一方面这种统计在经济层面意义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统计太复杂,数据不一定靠谱。
其次,看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横向比较看在国际排名多少意义并不大。对普通市民而言,基于时间的纵向比较,远比基于地理位置的横向比较更重要。2016年发表于《经济统计学》的《中国城镇真实生活成本指数和CPI偏差估计》一文发现,城市的CPI增幅虽然短期与真实生活成本会有偏差,但是长期的累计数值是可以真实反映生活成本指数变化的。
那么上海的CPI增幅这些年是多少?截至2016年8月的10年间,上海的CPI累计增幅为35%,平均增幅为3.04%,这个水平在全国36个大型城市中虽然不算低,但是就绝对值而言仍处于合适的水平。
再者,收入和支出这两个因素从来就不该分开讨论。身处这座城市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这些年收入水平的增长——根据统计资料,上海家庭人均可供支配的年收入从2005年的18645元快速增至2015年的52961元,10年增幅为184%,年均增幅为11%。
最后,我们在讨论城市生活成本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日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等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100%;城镇圈将按照30-40分钟交通出行时间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这些公共服务资源无疑将大大增加人们工作、生活的便利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也是一种综合生活成本的降低吗?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rock.roll@163.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