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题为《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的报道引发网友关注——
此文引用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新研究,称牛奶中富含的酪蛋白会促发癌症,还谈到它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此新证再次把“牛奶致癌论”带进公众视野,让网友们惴惴不安。
经解放日报·上观记者查证,在社交媒体上,“牛奶致癌论”就没消停过,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而此次所谓新版“牛奶致癌论”,其实只是曲解学者的研究结果。有理性网友指出: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就会得出一个更加荒谬的推论——母乳也致癌。
坎贝尔何许人也?
到底有柯林·坎贝尔这个人吗?
记者了解到,柯林·坎贝尔可不简单,除了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他曾任美国癌症研究所高级科学顾问和主要负责人,还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
1981年,中国的一份癌症普查报告引起了他的关注。这份报告包括了2400个县的数据和详细的中国癌症分布图。在坎贝尔看来,这项调查很全面,是全球少有的大规模普查。随后的数年里,坎贝尔与他的团队在中国69个县的130个村庄进行了6500个样本、含639个变量的调查。通过调查,坎贝尔认为,和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东方饮食结构相比,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西方饮食结构更易引发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病。这项研究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影响力至今不衰。
坎贝尔著述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并于2006年出版。在书中,坎贝尔通过老鼠实验指出,含大量酪蛋白的饲料,可加强黄曲霉毒素对大鼠的致癌作用。酪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奶水中,而在牛奶中,87%的蛋白质都是酪蛋白。
所谓“牛奶会促发癌症”的“新证据”,正是坎贝尔的这一研究结果。
坎贝尔研究成果遭曲解
我们再来还原一下坎贝尔的研究实验。
他的实验对象是两组老鼠。坎贝尔使用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让两组实验老鼠的体内都产生了肝脏肿瘤。实验中,一组老鼠用只含植物蛋白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吃只含牛奶酪蛋白的饲料。最后发现,植物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没有变化,而酪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明显恶化。此外,他们比较了饲料中酪蛋白含量20%和5%时,老鼠的肿瘤发生率。最后得出结论:酪蛋白会“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显著地促进肝癌的发生”。
该如何理解这个实验结果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首先,老鼠实验结论不能直接推演到人身上;其次,这个研究是将酪蛋白作为实验鼠唯一的蛋白质来源,这样的饮食结构在人类日常饮食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平时我们喝的牛奶90%以上是水,所有蛋白质加起来也不过3%;一杯牛奶250毫升,其中酪蛋白能有多少?而人一天至少需要60克蛋白质”——显然,靠“每天一杯奶”只能满足小部分蛋白质需求;再次,这个实验是首先通过黄曲霉毒素引发癌症,大量酪蛋白加强了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而不是直接引发癌症。最关键的是,坎贝尔研究的是酪蛋白,“并没有说牛奶会致癌”。直接得出“牛奶促发癌症”的结论是误导。
坎贝尔否认“牛奶致癌”
那么,对于这个新版“牛奶致癌论”,坎贝尔又怎么看?
他近期对此公开澄清:这一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而是说大量食用乳制品可能对健康有不良作用。即使是酪蛋白,也不认为它就会致癌。
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坎贝尔指出:“蛋白质摄入水平和癌症发病率之间有关联关系,并不能说明蛋白质是导致癌症的病因”,“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而癌细胞增殖,也是在老鼠摄入的酪蛋白“达到或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才会发生。显然,坎贝尔早就在书中阐明“牛奶致癌论”不科学。
[P仔报告]
这条谣言有个明显的漏洞。资料显示,酪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奶水中,而在牛奶中,87%的蛋白质都是酪蛋白;人奶中,同样含有酪蛋白,含量约为30%。如果牛奶因为含有酪蛋白而具有致癌作用,岂不是意味着人奶也同样会致癌?这样的推论显然荒谬。从这个角度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牛奶致癌论”极其不靠谱。
延伸阅读:
在《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文中,还提及奶牛之所以能产奶,全靠打激素;而牛奶中含有激素物质IGF-1,女性饮用过多会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男性患前列腺癌等各种癌症。这两个观点是真的吗?
养殖场为啥要给奶牛吃激素?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后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国内外的养殖场确实普遍给奶牛使用激素,但这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其作用是为了增加产奶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只要是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都会使用外援力量,比如新西兰会定时使用激素,让奶牛发情期同步。如果没有外来激素的干预,奶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产奶量就无法保证。
朱毅指出,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可能致癌物“IGF-1”的作用被夸大
原文指出,牛奶中含有激素物质IGF-1,人们饮用牛奶后会罹患各种癌症。
但这又是一个“量”的问题。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营养讲师、国家公共营养师许冰撰文指出,牛奶中确实含有这种激素物质,但含量很小。
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它是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一方面,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饮用牛奶所获得的IGF-1的量,与人体内本身含有的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牛奶中的IGF-1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在人体内已经不再具有生物活性,更谈不上致癌了。
参考资料
前瞻网《专家辟谣牛奶致癌 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
生命时报《美国著名营养学专家:牛奶致癌论属于误导》
搜狐网《谣言终结者:喝牛奶致癌?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真相:牛奶致癌?危言耸听罢了!》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