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涨姿势>>历史|中秋原不是为了祭月,月神更不是嫦娥,月饼本与中秋无关
历史|中秋原不是为了祭月,月神更不是嫦娥,月饼本与中秋无关
发布时间: 2017-10-04 06:06:46
作者: 梁勇
说起中秋,现代人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月饼,你会觉得那是不可或缺的古老习俗。清朗的夜空一轮明月,会引起你无限遐想:飞升的嫦娥、捣药的白兔等等,其实,这些长期而普遍的中秋常识却未必是中秋的原本

中秋源于祭月?

 

说起中秋起源,一般都直接将月神祭祀作为中秋节的源头——但从文献的考证来看,这种说法其实过于机械。

 

早在《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时令。

 

其后,古人有了敬天礼地的礼仪,其中包括祭月。

 

战国时的《国语·周语上》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三国时期东吴的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夕月,即古代帝王祭月的仪式——《史记》及其注释说的更具体。

 

《史记·孝武本纪》:“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礼。”裴駰集解:“应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瓒 曰:‘汉仪郊泰一时,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也。’”

 

由此可见,古时祭月是在秋分,与中秋并非一回事。

 

然而,同样出于月神祭祀的目的,很可能商、周时期天子礼仪与民间的月神崇拜习俗有所不同。

 

天子礼月在于宣示政权与信仰足够的合法性,民间在于对月的直观性,即追求看上去月亮最大最亮的时候。

 

所以,久而久之,最接近秋分的一个满月日成为天子礼仪与民间习俗的一个最佳妥协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然而,这时的祭月和中秋节依然并非一回事,只是有了赏月、玩月的意味。

 

《唐书·太宗记》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到宋朝中秋节已然民间盛行,至明清,则与元旦齐名。中秋最终由时节成为赏月,古人赏月、邀月、玩月、赏月、吟月、问月、捉月、伴月……雅兴四溢的节日。

 

由此可见,中秋节是由纪时而祭祀,再因为赏月趣味与游乐风尚的兴起而形成的——华夏诸多传统佳节一般也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月神原是嫦娥?

 

今人习以为常地认为月神理所当然是嫦娥,其实更早时候的古人是以西母即西王母为月神的。

 

甲骨文中就有“若东母西母”,“东母”指“太阳”,“西母”即“月亮”,也即《礼记·祭义》所谓“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西母即西王母,《山海经》说住在西方昆仑的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远古虎图腾部族首领。《古今图书集成》引《鸿苞轩辕黄帝纪》则说:“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长啸。”坐实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神人”——这坐实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月神。

 

最早将月亮与虎相联系的文献与实证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两千三百多年前虎崇拜意识十分强烈的屈原,在他的《天问》就说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屈原是楚人,写文章用的是“楚语”的读音,这“顾菟”,顾与榖是通假字,菟就是指虎,“顾菟”就是“榖菟”,养育着虎的意思。所以,屈原问的是:月亮啊,你何德何能,可以缺了复圆?你抚育老虎在怀里,又会有什么好处?

 

“榖菟”的典故出于《左传·宣公四年》。文中说“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故命之曰鬥榖於菟”。就是说,当地人称“喂奶”为“榖”,称老虎叫“於菟”,这个鬥家的小孩子文,因为“榖於菟”而被称作“鬥榖於菟”——鬥家那个虎以乳喂养的。

 

虎哺育了鬥子文,鬥子文后来毁家纾国,成为危机时挽救国家的一代名相。由此可见,屈原《天问》是由月亮哺育老虎而联想到楚国的命运:楚国以往每临危难,楚王室都会有子文那样的人毁家纾难,从而使楚国像月亮 那般缺了又圆; 现在楚国又处于危难之中了,谁来解救楚国呢?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期待有子文这般贤达出现,更寄托了自己矢志不渝效法子文的忠心 。

 

1978年,湖北随县早于屈原一百多年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有件漆器,它箱盖上绘有两棵月亮树,每棵树立有两兽,“头似虎而身尾似兔”,专家认定此即“於菟”。

 

以上这些与自古以来人们认为西方为白虎之位,白虎驻守日落月出之地,如此等等,这些都是老虎是月神的痕迹。

 

现在你再开启微信,不妨细看那个月亮,虎几乎占据了整个月面——右上角的四分之一是虎头,虎眼炯炯有神,弭耳萌萌,身躯沿月形占据月亮的右中部,往下居中则是翻江倒海般的白虎尾。

 

白兔是嫦娥奔月的伴?

 

既然说西王母、虎是月神,怎么又成了嫦娥了呢?——这与西王母有关。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也就是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结果被嫦娥吃了——嫦娥怎么会吃的,众说纷纭,仙界或有天机,甚至可能是西王母的预谋?反正嫦娥就是因为西王母而上天了。

 

而玉兔等也是西王母的随从。

 

宋·李昉 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外国图》说:“西王母国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

 

1991年发现于偃师市高龙镇辛村的西汉新莽时期的墓内壁画,端坐云端的西王母随身就有捣药玉兔、蟾蜍、九尾狐、凤鸟等。大量的汉砖画中也有类似的图案。

 

所以,月亮里捣药玉兔、蟾蜍什么的都是西王母留下的。于是可见,嫦娥奔月时手中自然不可能捧着玉兔,而应该是手捧桂花。因为,《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桂树下,岁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桂花是嫦娥爱情念想。

 

嫦娥完全替代西王母,应该与民间对颜值、团圆的温情的追求有关。

 

节令食品是月饼?

 

如今月饼是中秋的标志性食品,但是,如果你认为月饼原本就是为中秋而产生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管中秋节已有千百年了,但月饼一词的问世出现在距今700多年的两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中,而且与中秋无关。

 

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的“诸色点心”,它与菊花饼、梅花饼并列。周密则在《武林旧事》介绍大包子、荷叶饼、芙蓉饼等“蒸作从食”时也谈到月饼。但二位在谈中秋习俗时都没有提到月饼。

 

所以,月饼的得名,估计如同上海的糕点“老虎脚爪”——只是形似而已。

 

但那是倒真有专供中秋的食品的,那就是“玩月羹”。

 

据北宋陶穀撰《清异录》记载,“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人呼为‘张手美家’”食府有“每节则专卖一物”的时令食品,凡举18种,其中,中秋节的专卖就是“玩月羹”。

 

至于月饼,要到明代才明确由中秋祭祀逐渐转变为节令食品。

 

明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从这种科普口气可以看出,直到晚明月饼祭月才渐趋普及: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这么大的月饼必然要家里分而食之,于是月饼渐渐有了阖家团圆的意味,于是《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之说。

 

至清,月饼已经很是完善了。

 

清《燕京岁时记·中秋》记,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该书还有专门章节《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华夏民俗体现的是民族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往往也是民族精神与信仰的注脚,其中祭祀的神祗——譬如西王母等往往是远古时为华夏民族及文化形成做出卓绝贡献的领袖人物。

 

民族文化发展中的虎变,既体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体现华夏文化的求同存异、兼收并畜的特质,从而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是华夏民族及文化屹立至今并保持生生虎气的内在的根本原因。


主编:王多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