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上海烈日炎炎,夏天正式驾到,蚊虫也早已出动。一则关于“驱蚊花露水、蚊香含农药”的新闻让不少消费者对驱蚊产品的安全性心存疑虑。而一种日本的“驱蚊神器”近日在网上开始走红,它号称“无毒无害环保”,尤其特别适合儿童和孕妇。它果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吗?
↑ 网红日本”驱蚊神器“
“神器”主要成分也是农药杀虫剂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找到这款产自日本的“驱蚊神器”。从外形上看,其为一个白色的塑料盒子,前段有不不少孔洞,内部有小型风扇,通过吹风的原理将驱蚊药扩散至空气中。
商家介绍,这款产品全部从日本代购回来,“无毒无害,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初生宝宝也能用”、“有效驱蚊力是其他普通驱蚊产品的3-5倍”。商家还在产品介绍中强调:“能让蚊子远离,活动力减弱,不能将蚊子杀死;能将蚊子杀死的100%有很强的毒性,对身体有害”。
↑ 包装盒上日文标注的有效成分
显而易见,商家给这款“驱蚊神器”打造的主要卖点是“无毒无害”。记者查询后发现,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名为甲氧苄氟菊酯的拟除虫菊酯成分。《山东农药信息》在2008年刊文指出,甲氧苄氟菊酯是一种挥发性高且除虫效果卓越的杀虫剂,它对各种蚊子的药效是普通蒸发药剂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WTO推荐用来防治卫生害虫的农药品种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也在2014年的一篇署名为袁建中和黄健波的学术论文中指出,甲氧苄氟菊酯对多种害虫有较高的击倒活性,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可用于新型的防蚊产品,如风扇型气化剂和树脂网型自然挥发防蚊器。
由此可见,“驱蚊神器”的主要成分甲氧苄氟菊酯虽然对人体毒性较低,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药剂、农药。药物的毒性与浓度和使用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吸入高浓度、口服、直接接触皮肤同样会出现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系统症状。
另外,甲氧苄氟菊酯是杀虫剂,并非网上商家宣称的驱虫剂。“能让蚊子远离,活动力减弱,不能将蚊子杀死”,这只是商家的片面之词。
避蚊胺、驱蚊酯,安全不安全?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驱蚊产品主要有避蚊胺、驱蚊酯(也叫伊默宁)等成分,以及天然植物成分柠檬桉叶油、香茅精油等。而之前热传的新闻“驱蚊花露水、蚊香含农药”,其中指的“农药”即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使用的传统的盘式蚊香和液体蚊香,主要成分也是这些。
其中,避蚊胺是1946年由美国农业部研发成功的,1957年经美国环保局注册开始民用,在60多年的应用历史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驱蚊类产品的“标杆”。它的出身确实是农药,在中国也归农业部监管,所以会有农药的批准文号。驱蚊酯,被认为是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的广谱驱避剂,美国环保局认为驱蚊酯在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使用时都没有明显毒性,仅在接触眼睛时可能产生刺激。而为了安全起见,含柠檬桉油的产品也是不应该用于3岁以下儿童的,不少驱蚊手环会含有柠檬桉油成分,需注意。
夏日驱蚊,这些你需要注意
首先,夏日使用驱蚊产品,尽量勿在密闭空间使用。密闭空间中,会导致驱蚊成分的浓度升高,超过建议的安全范围,对人体有伤害。
第二,驱蚊产品的使用要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剂量有所区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未满2月龄的婴儿不得使用避蚊胺产品。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DEET(避蚊胺)驱避剂使用指南也指出,为了防止避蚊胺可能的副作用,2月龄以内的婴儿不能使用,2月龄到成年人的使用浓度不得大于30%。
第三,不建议给婴幼儿带驱蚊手环,尤其是处于好奇期的宝宝。这个时期宝宝主要靠看、抓、摸、闻、尝等最基本的视觉,抓食手环肯定有危害。
第四,不要迷信“驱蚊神器”。尽量选用一些低危害的方式驱蚊,比如,门窗装纱窗,夜间使用蚊帐,室内放置一些驱蚊类的植物。
[P仔报告]
虽然这些日淘的“驱蚊神器”最终被证明也是杀虫剂在起作用,但P仔觉得,许多日系产品一贯靠细节取胜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光是驱蚊器,它就做成了可移动、可更换电池、无明火,还做成手表的款式,给户外活动者、露营者等提供了便利。冲着这一点,P仔给它点赞。
【参考资料】
山东农药信息:《新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甲氧苄氟菊酯》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应用甲氧苄氟菊酯防治蚊虫的研究进展》
大连日报:《驱蚊花露水安全性可保证》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中国江苏网:《为啥涂了花露水还会被蚊虫叮咬?》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海辟谣平台邮箱:shwlp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