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谣言终结>>“上海新房认购计分有调整”“上海加码房产税政”……如何识破这类假政策?
“上海新房认购计分有调整”“上海加码房产税政”……如何识破这类假政策?
发布时间: 2021-12-31 15:09:10
作者: 任翀
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年度分析。

“上海网络辟谣平台”盘点2021年度谣言时发现,与政策相关的谣言数量居高不下。进一步梳理还发现,部分谣言与2020年乃至更早几年的谣言有类似之处,尤其是与房贷、医保、退休金等政策相关的谣言,几乎年年都有,甚至一年内会出现几次。不出意外,2022年很可能仍会出现类似的政策谣言。

对普通公众而言,应该如何辨别这类谣言?对政策的发布者、传播者来说,又该怎样帮助公众,避免被误导?

别有用心的“造谣者”

在政策谣言中,与楼市相关的较为常见。例如,仅上海网络辟谣平台今年澄清的就有“上海新房认购计分政策有调整”“银行将全面暂停房贷,买房不能贷款了”“上海加码房产税政策”“上海楼市调控收紧,工商银行25日起上调房贷利率”“房贷最快一个月放款,楼市回暖”“70%新上海人要租房,上海5年内新增租住需求65万”等数条,从年头贯穿至年尾。部分信息或是将官方政策错误解读,或是援引官方数据但给出不严谨的结论,均被核实为谣言或误传,不足为信。

那么,谁在炮制这类谣言?在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后台,已有明眼网友指出,大部分是利益相关方,如房屋交易中介、楼盘销售推广方等等。这类消息的传播渠道也大多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网来网去”。显而易见,这些主体之所以热衷于造谣,无非是为了引流造势,并促成交易。

对公众来说,由于部分谣言是根据已有的政策进行“加工”,相比凭空捏造更易产生“值得相信”的效果,所以想识别这类谣言可能有一定难度。何况“安家”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楼市相关政策又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公众对解读类信息有一定的需求。所以,即便是似是而非的解读,公众也会去点击浏览。

不过,这类谣言也不是无懈可击:最显著的一点,在于它们的信息源都不权威——或是基于个人判断、个人体验;或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所以,公众有必要对来自自媒体或利益相关方的楼市政策提高警惕,也不妨多留意一下官方以及主流媒体对相关政策的介绍,而不是轻信所谓的“小道消息”。

另一方面,严惩造谣者也是制止这类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在2016年8月下旬,曾有一条“上海将在9月1日出台楼市新政”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谣言传开后,相关部门不仅果断辟谣,而且及时查处造谣的自媒体,依法关停相关账号。这一举措对遏制该楼市政策谣言传播的效果明显,也为政府部门应对同类政策谣言提供了参考。及时依法查处造谣者,既是对造谣者和传谣者的威慑,也树立了政府的权威形象,向公众传递出政府治谣毫不手软的态度。

以讹传讹的“解读者”

盘点2021年的政策类谣言,除了涉及楼市政策的,涉及医保、社保等民生保障政策的谣言数量也不少。例如,在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澄清的谣言中,3月有“5月份医保内的结余要清零,今年医保不打钱了”的传言;9月有“上海70岁以上老人明起免费乘公交”的消息;11月又出现了“退休前做‘视同工龄’认定,退休后能多拿退休金”的传言;12月接连有“上海将从明年一月底开始允许单亲妈妈申请生育金和育儿补贴”及“962899 是一家名叫‘幸福宛’服务机构的热线,为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等不实消息。

它们之所以传播得很广,是因为与特定群体的切身利益相关。加上现有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给看似贴心、却实为误导的“解读者”有了“操作”的空间。可这些“解读者”的动机并不单纯,他们虽不像楼市政策的造谣者那样为了取得相关利益,但有不少是为了通过所谓的“解释”来塑造自己“权威”“专业”“贴心”的形象,以便为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吸引流量,继而为后续推广做铺垫。部分被误导的网民也抱着“传播服务信息”的心态,以讹传讹,使得谣言扩散。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教授认为,这一现象不难理解。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公众确实会缺乏判断力。当他们急于了解真相时,网络上发布的不准确信息或是故意散布的不实信息就有机会填补“真空”。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辟谣,还得从源头着手——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多地提供政策解读信息了解与查询的渠道,让公众在看到似是而非的政策传言时,能够有渠道查询、求证。

同时,对这类信息进行辟谣,也要多一点服务意识。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在核查“962899 幸福宛是否为免费为老服务热线”时发现,该传言早在数年前就有传播,全国各地均有涉及,都被当地媒体辟谣。但之前的辟谣消息只告诉公众“幸福宛”是假的,却没有告知公众“真的”为老服务电话是什么、“真的”服务方式是什么,而且该消息中的“962899”又确实是上海的一条正规热线电话。因此,今年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在查证后,不仅给出“幸福宛是假的、免费服务不可信”的结论,而且介绍了“962899”这一热线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希望在揭露骗局的同时,也增强辟谣信息的服务性。

积极作为的“澄清者”

盘点2021年度的政策谣言,也能发现,部分谣言一露头就被消灭。究其原因,与相关部门积极作为、详细解读很有关系。

典型案例之一,是围绕今年上海4月推出的“沪惠保”保险传播的诸多谣言,如“沪惠保是商业骗局,能报销的几乎为零”“沪惠保4个月赔付逾2亿元,撑不住了”等等。前者罗列了一项项沪惠保不能报销的项目,认为沪惠保暗含很多“坑”;后者根据沪惠保生效4个月、累计赔付保险金额2.2亿元等数据,判断这一保险“撑不住”了。

但是,相关谣言很快被权威机构所澄清。对于前者,沪惠保的指导方和参与方针对网友困惑一一解释,很快赢得了公众信任;对于后者,来自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绩效评价研究室等机构的专业人士,就沪惠保的性质和可持续发展给出专业评价,指出这一保险若第一年总盘若微亏,是可控、可预见的“返利于民”,打消了公众的顾虑。于是,相关谣言自我消弭,沪惠保依旧稳步发展。

可见,面对政策谣言,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能否发声、如何发声,直接关系到谣言的传播范围。要澄清这类谣言并阻止谣言传播,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参与者、专业人士和媒体,都应该主动担当起澄清者的角色,亮明立场、及时发声。

同时,从辟谣技巧看,有事实、有针对性的辟谣方式更容易击破政策类谣言,获得公众信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雷霞还提醒,治理涉公共政策、公共安全类谣言,不仅要做到信息公开,更要确保辟谣信息及时传达给网民。因为从辟谣效果看,辟谣信息如果没有到达特定人群,辟谣效果就不明显。所以,政策信息不仅要透明,更要用适合网络时代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和传播。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