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谣言终结>>拍打法防治血栓?吃素食能保持健康?这些流言不能信!
拍打法防治血栓?吃素食能保持健康?这些流言不能信!
发布时间: 2016-09-30 14:44:22
作者: 捉谣器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健康流言,这些流言有真有假,真的当然对身体有益,但假的若是照着做了,很有可能会危及我们的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方面的,一旦误信错误的流言,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


流言1

拍打法防止血栓


不管真假,现在都真有很多老年人相信这一点。经常看到公园里有好多老年人在晨练的时候特别喜欢拍胳膊。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可以防治和改善自己的血栓状况。


61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跟儿子住在一起,这天,看了一天电视的张先生左小腿突然肿胀得厉害,儿子发现后便按照“拍打法”进行按摩、拍打。随后,张先生腿部肿胀有所减轻,但胸口却突然觉得疼痛,不久便不省人事。儿子赶紧将张先生送往医院治疗,但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同样不适合泡脚,因为泡脚需要久坐,而且很多人泡脚时会没事拍拍打打,殊不知,这是错上加错。


纠 正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拍打法往往对身体有反效果,但这种方法似乎已经获得了中老年人的默认,成为其晨练的必备项目。很多人认为,就算拍打法不能在关键时救命,至少平时拍拍打打,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吧。


这条流言的依据是:“拍打可以令人发热出汗,起到溶解血栓、疏通血管瘀堵的作用。”但事实上,拍打法只是将被拍的部位给拍肿,并不能让人体的体温整体升高。而且若是为了发热出汗,很多其他运动要更加健康、有效。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即便体温上升,血管发热,血栓也不会因此被消除。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血栓的形成是一系列凝血因子激活和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血栓中聚集了大量黏附在一起的血小板、红细胞、纤维蛋白等大块固体,温度再怎么升高也不可能将其溶解。


大家觉得这个流言有效,多是因为觉得它简单易操作,坚持做下去的人由于心理暗示,总觉得这样自己是更健康的,久而久之便带动了其他人。事实上,拍打法对血栓的预防、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有越拍越严重的风险。大家对这条流言要十分小心!


医生通常建议一些血脂血压异常的人要平衡饮食,避免摄取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可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摄入燕麦、坚果类等食物。


流言2

喝醋就能软化血管


不管是“醋泡鸡蛋”、“醋泡黑豆”还是“醋泡花生”,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醋。作为主要原料的醋,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奉为健康保健佳品。醋本身的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等。


而且醋确实能够对组织(如骨骼)进行软化,如很多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喉咙卡了鱼刺,可以喝醋来软化排出。


62岁的许婆婆因脑中风、脑动脉硬化住进神经内科病房。出院后,她听说饮醋可以降血脂、软化血管,就买来一箱苹果醋,分早晚饮用,平均每天喝半瓶。十来天后,许婆婆出现胃痛、反酸症状,并开始吐血。


纠 正


其实,这条生活常识本身就是错误的,一根鱼刺就算在醋中泡15分钟也不会变得多软。喉咙卡鱼刺喝醋能解决,主要是靠的液体的冲力,而不是让鱼刺软化。同理,醋也不能软化血管。人体自身是一个很强大的缓冲体系,不会轻易地受到食物或外界其他来源的影响,改变人体的pH值,因此不可能通过多喝醋就会使骨质疏松或血管软化。


而且,盲目喝醋还会对胃肠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


归根到底,醋是调味品,而不是药品。短时间内大量饮用会导致胃酸过多,持续烧灼胃黏膜,并导致上消化道溃疡、胃出血。尤其对案例中的许婆婆这样有脑中风史的人来说,饮醋极易引发胃出血。


流言3

吃素食能保持健康


现在不少人倡导“全素”的饮食,认为这样最健康。而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坚持吃素,因为觉得之前吃的油太多,吃素可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也就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36岁的刘女士自诉其颈部受限,不敢活动,稍微一动则头晕、头痛,经检查为“颈椎综合征”,且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但刘女士信仰佛教,长期食素,胆固醇也不高,只有3.15mmol/L,为什么竟然也患上了颈血管硬化头晕症?


刘女士由于长期不食用任何动物性食物,这样做虽然减少了胆固醇和油脂的摄入,但也让她失去了一些重要元素的摄入。例如钴胺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较高,从而加速细胞氧化及衰老、损伤动脉血管、削弱免疫系统、增加炎症及血栓、损伤大脑,甚至降低智商。


纠 正


维生素B12的膳食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其中动物内脏、肉类、蛋类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素食者缺乏维生素B12的原因,就是没有了动物性脂肪的摄取。


有研究发现,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利用率相当低,对于预防维生素B12缺乏意义不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这些植物性食品中还存在一些维生素B12的类似物,它们干扰了维生素B12的作用。研究数据提示,如果是每日摄入奶类的“奶素食者”,维生素B12缺乏并不明显;如果是“蛋素食者”,那么维生素B12的缺乏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更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下降,吸收利用维生素B12的能力也将随之下降。故而,一些并非绝对素食的老年人也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的症状。德国科学家有研究表明,10%~15%的老年人实际上都存在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过低的情况(按200pg/ml为标准),而如果按甲基丙二酸水平来衡量,有43%的老年人都存在维生素B12水平过低的状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当提前进行预防,摄入适量的动物性食品,并通过烹调加工把这些食品变得更柔软、细腻、易消化。


流言4

一根针放血能救命


还有一条流言就像葵花宝典,说一根针就能救命。具体方法就是:放血急救。“出现心脏病猝死的情况,应马上脱掉患者袜子,用缝衣针先分别刺破十个脚趾尖,然后各挤出一滴血。通常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患者就能清醒过来。”


这条流言也附有不少让人不辨真假的病例:如某半身不遂患者出现口眼歪斜,有人马上取缝衣针将其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就好转了,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纠 正


事实上,这根针其实谁也救不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持续的放血等于不断抽走血液的水分,本身血栓患者的血液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时候又人为地不断增加其血液黏稠度,后果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另外,心肌梗死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十分敏感,如果在这时再扎一下针,对身体来说这种疼痛的感觉是加倍的,会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梗死更加危急。


流言5

春秋打吊针 预防疾病


每到冬季,神经内科就步入全年的“旺季”。因天气转变,气温下降,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脑中风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在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老病号希望打一点疏通血管的药水,来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一年打两次吊针,春秋各一次。”这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式在坊间流传甚广,也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青睐。而且打完点滴后一段时间内,其血压波动确实得到缓解,人也感觉很轻松。


但仅仅通过偶尔向静脉输入一些抗血小板凝集剂和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吗?


纠 正


刚打完点滴,血管是得到了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当然暂时是舒服的,但从长远的预防作用来看,这种舒服的感觉其实是心理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治疗作用。事实上,静脉注射主要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症的治疗,并不能用于预防。


在输液的过程中,身体要接受外来的物质,它们会通过血管进行交换,这样血管就会有产生炎症的风险,炎症反应就会导致血管破溃,脂肪颗粒就很容易沉积进去。所以,输液一次,就等于损伤一次血管,而且这样的伤害是不断叠加的。


流言6

掐人中能救命


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流言应该就是“掐人中能救命”了。这个真是深入人心,尤其在电视剧中,只要一有人倒下了,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掐人中!


纠 正


在急救中,“掐人中”起到的作用顶多是“刺激疼痛”,通过患者对疼痛感的反应判断其意识状态。科学急救是不提倡掐人中的。如果针对有低血糖、脑血管引起的昏迷,有时用掐人中的方法可能“刺激”醒患者。


但如果是心跳骤停的患者,用掐人中的方法,非但不能将人救活,还可能耽误急救时间,危及患者生命。这和针刺放血是一个道理,剧烈的疼痛反而会造成危险。


实用妙方


为了防止病情加速恶化,当您的家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您在路上碰到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让患者就地平卧,或保持半坐位,以感到最舒服的体位为宜。搬运患者时应使用担架保持平抬状态,切勿用背、抱等方式随意搬动患者。

2、立刻拨打120。

3、立即给患者口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或嗅亚硝酸异戊酯,有条件者应吸氧并观察患者脉搏情况。

4、尽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并安慰患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使患者保持温暖和情绪平稳,不要让患者一人独处。总之,急救时不要惊慌,只要处理得当,多能转危为安。目前许多大医院都建立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配备了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能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抢救。因此,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一定要立即送往医院,千万别拖延时间,错失良机。

本文转自“捉谣器'微信公众号;题图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