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涨姿势>>机器人写新闻抢了记者饭碗?未必!
机器人写新闻抢了记者饭碗?未必!
发布时间: 2016-06-01 11:26:51
作者: 一牛
当那些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的无技术含量的稿件,都可以由机器人完成的时候,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牛刀小试

 

机器人又写稿了!

5月29日10时14分,绵阳发生4.3级地震,不少成都人纷纷在朋友圈发布地震信息。之后,一条地震新闻开始流传于网络。这条新闻包括地震参数、震中地震历史信息、地震周边村落、乡镇的基本情况、地震所在县的行政情况,甚至还有两张震中地图,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据成都商报记者对国家地震台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采访显示,这条新闻是由一台名叫“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机器人所写。该机器人仅花了6秒钟,就写下560字的新闻稿件,而且自动写作、自动发布,全程无人介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表示,这类地震稿件只是这台机器人的“牛刀小试”。目前,“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已基本完成开发,将在近期投入使用。

 


屡见不鲜

 

事实上,机器人写新闻已屡见不鲜。

 

早在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就曾使用机器人,花3分钟写了一条地震新闻;美联社在2014年7月采用机器人记者,据称每个季度撰写3000篇新闻报道。而在国内,去年11月,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快笔小新。据称“快笔小新”能够生成中英文数据消息。

 

必须承认,昨天的绵阳地震报道中,机器人此次写稿在速度和精准度上完胜人类记者。手慢的记者们肯定要自叹弗如,甚至瞬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了。

 

但是,仔细想想,新闻记者的饭碗真那么不堪一击吗?

 

笔者认为,倒未必。

 

机器人写稿目前还处于基础性稿件创作阶段,写的稿件大多属于机械化、数据性操作,此类新闻多半不具备感情色彩。直白地说,就是没有记者的影子在里面,只有“写”,没有“采”,更没有“访”。而事实上,很多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关键,就在于记者的介入。一篇精彩的新闻报道,几乎无一例外需要展现记者的专业功力。


机器人做不到的事

 

教科书中说,新闻记者需要完成采访与写作。先有“采”和“访”,再有“写”和“报”。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采访”这件事儿对于目前的机器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这或许会涉及到另一个的话题——人工智能。以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达到深度思考和表达的程度,尚需时日。并且,就算真的实现了,又将面临一个悖论——当一个完全拥有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出现时,它还能被叫做机器人吗?顺着这个逻辑想下去,能够独立完成采访和写作的机器人记者,还能被认为是机器人吗?

 

所以,机器人写稿恐怕并没有那么可怕,以至于让当今的人类记者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相反,记者们应该意识到,这大概是一个新的历史性机遇,当那些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的无技术含量的稿件都由机器人完成的时候,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笔者以为,未来新闻记者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挖掘具有思想、思考和思辨的报道,这些报道或给用户以精神上的启迪,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记者要做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记者的饭碗会因为机器人的出现而变得更稳。



上观辟谣名片.jpg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网络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