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求证实录>>5G手机毫米波致盲?这篇网帖的立论就错了
5G手机毫米波致盲?这篇网帖的立论就错了
发布时间: 2019-12-06 17:45:48
作者: 郑子愚
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近日,网上流传着“5G手机毫米波致盲”的说法。

网传消息截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这个说法或来自一篇落款为某大学微波教研室退休教授姚德淼的帖子。作者在帖子中表示,现在的5G手机载频是毫米波段,而这种毫米波段对我们人体尤其是眼睛伤害非常大。帖子作者还提到:“在一次因为观察8毫米波导(管)内的匹配元件,而用右眼对着波导管观察仅几分钟,(功率200毫瓦)那时,我也不了解!眼底黄斑就被烧坏了(因难受而去医院检查),发现是黄斑变形。还好,直面观察毫米波的时间才几分钟,没有变瞎……劝我的亲人们不要去赶时髦,还是用4G手机好!!只要买储存量大的4G手机(现在有好几百ghz储存量的4ghz手机)就可以了。”

而实际上,我国的5G频段并不是毫米波,而是厘米波。北京科技报旗下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加”日前发布题为《5G手机毫米波可导致眼睛失明?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文章,对5G频段进行了科普。

文章指出,5G是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简单来说,与4G、3G、2G的区别,是数据传输能力和速度的不同。毫米波指的是波长在1到10毫米之间的电磁波,相对应的是30GHz至300GHz之间的无线电频谱。我国三大运营商的5G网络所使用的都是中频段,如4G通信的频段大致在1.8GHz~2.6GHz之间,而5G通信即便是中低频,频段也在3GHz~6GHz之间,并没有使用毫米波。(从下述表格中可看出对应关系)可见,网传帖子的立论就是错误的。

不同光波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图片来源“科学加”微信公众号

“5G手机毫米波导致眼睛失明”的不实说法,也登上了11月“科学流言榜”,该榜单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科学流言榜”11月文章解释,关于手机电磁波产生热能的问题,业界早有评判标准,通常用SAR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即电磁波能量吸收比来表示。相关规定为,以6分钟计时,每公斤脑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量不能超过一定标准,这个辐射量也包括电磁波的热效应。美国的标准是1.6W/Kg,而欧洲则是2.0W/kg。SAR值越大,表示对人体影响越大。目前我国使用的是2.0W/kg的标准,超过此数值,是不允许入市销售的。实验数据表明,华为、中兴等国产品牌手机,以及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手机,SAR值均远低于2.0W/kg的国家标准,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网帖还有多处不严谨说法。比如,其中“黄斑变形”说法不准确,资料显示,这种疾病的正确名称应为“黄斑变性”,是在老年人之间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此外,帖子中“好几百ghz储存量的4ghz手机”说法莫名其妙,作者可能是将频率单位“GHz千兆赫”当成了信息计量单位“G(B)吉字节”。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

记者注意到,随着“5G手机毫米波致盲”的说法发酵,就在上个月,一位微博用户发布一篇题为《对我国目前5G手机载频的更正与说明》的帖子,落款也是“姚德淼”。帖子表示,“手机发射信号时功率极其微弱,不能与我受害的200mw相提并论”,“恳请上次转发我帖子的朋友把这个帖子再转发(出去),以消除影响。”北京科技报记者与这位微博用户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自己是姚德淼教授女儿后,便不再回应。截至目前,该回应帖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

部分参考资料:

《5G手机毫米波可导致眼睛失明?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科学加”微信公众号

2019年11月“科学”流言榜新鲜出炉》“蝌蚪五线谱”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宋慧协助校对)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