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辟谣平台今天发布“2016年3月谣言榜”。榜单从3月份流传的数十个谣言中,从重要程度、欺骗性、煽动性、持续时间、传播速度、传播渠道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观察阅读数据、网友投票和问卷调查,选出了其中热度最高的5条谣言。上海辟谣平台是由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运营的辟谣新闻和辟谣服务网络平台。未来,平台将按每月、每季度、每年分别发布制作谣言月榜、季榜和年榜,澄清与公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谣言信息。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3月份的这些热门谣言中有没有让你“中招”的?
谣言1: 各地“一女性”同时感染SB250死亡
[事件回顾] 3月21日当天,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先后接到浙江绍兴、浙江温州、广东顺德、广西南宁、山东聊城和江苏苏州等地的10多位网友举报称,当地近日疯传关于“一女子感染SB250病毒死亡”的谣言。记者对比这些不同地方版本的谣言后发现,该谣言以“XX省XX市宣布”作为开头,内容高度雷同。死者都是“21岁女性”,死亡时间都是“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死因都是“感染SB250病毒”,死亡前都曾“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当地“有121个鱼塘已感染”,且“中央13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最后都以“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群发”作为结尾。今天,这一谣言又出现“北上”趋势,相继传出了天津版、张家口版等版本。
[真相] 无论“21岁女性”还是“31岁双胞胎孕妇”,很多网友都能一眼看穿这是一条谣言。因为炮制者用“SB”、“250”作为病毒名称,就有恶作剧甚至挑战公众智商的嫌疑。但是,更多网友在看到这条谣言时,根本没有注意病毒名称,只关注到“病毒”、“酸菜鱼”、“感染”、“死亡”等字眼,头脑一热,迅速转发。谣言不断扩散,恐怕是炮制谣言的人都没有想到的。
个别传谣者也已经受到了惩罚。在广东顺德,27岁的邓某芬在网上看到外地的“SB250”病毒信息,觉得需要提醒他人注意,然后在未经任何核实的情况下,在网上发布称顺德也有此病毒。消息一发出,立即引来许多网友的转发围观,顿时传得沸沸扬扬,造成市民不必要的恐慌。顺德警方迅速介入,嫌疑人邓某芬因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
这条谣言的传播热度雷达图 ▼
谣言2:所有微信群即将被取消
[事件回顾] 3月上旬,不少微信群用户听到一则“微信将加强管制,微信群二维码将于3月*日取消”的消息,其中“*”日一直在变化,前几天是“12日”、“13日”,今天又变成了“14日”。该条消息还称,微信群用户在群聊页面点击右上角的小人图标,下拉后点击进入“群二维码”,就能看到本群的二维码失效时间。不少用户就此操作后,果真找到了所谓的“失效时间”。
[真相] 首先,微信群二维码的基本作用是微信群的临时身份标志,不是管理或取消群的功能,而是为了方便添加群成员。在微信中,包括个人用户也有一个二维码,以方便他人“扫一扫”添加好友。同理,微信群二维码也是为了群在添加用户时使用的身份证明。而且这个二维码并非近日才上线的,早在2014年微信推出“扫一扫”识别群或个人身份时,就已存在。
其次,微信群二维码和个人用户的二维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生成时间,有7天的有效期。换句话说,不同的日期点击二维码,都会生成新的二维码,从而有不同的有效期。比如说,大家今天点击“群二维码”或“个人二维码”,有效期均为3月14日;但如果明天点击,有效期就会变成3月15日。
这条谣言的传播热度雷达图 ▼
谣言3: 上海某校小学生成立“反二胎联盟”称全国有1亿人加入
[事件回顾] 一则《上海某校小学生成立“反二胎联盟” 称全国有1亿人加入》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上广泛传播。文章称,沪上一所小学学生成立反二胎联盟。一位学生家长透露,孩子手中的“宣传单”是隔壁班同学给的,让孩子来做三班总代理,给班里的同学签。“入会费”每人20元,每成功加入一人,他可以提成2元。入会以后会发统一定制的“反二”头巾、胸针,后面还会向会员发放“反二”作战手册。
[真相] 上海市网信办会同上海公安部门调查,该信息最终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经查明,“上海小学生反二胎联盟”信息首发自上海恰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一家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笔熊家”发布者承认文章中很多内容都来自网络传言,在未能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为增加粉丝、提升账号影响力,就编辑发布了相关信息,并制作了夸大事实的标题。3月1日,该微信公众号已经推送了致歉声明,就发布虚假信息向读者致歉。
这条谣言的传播热度雷达图 ▼
谣言4: 电水壶烧水喝出神经紊乱?
[事件回顾] 江苏省质监局于3月17日发布了抽检报告,报告显示有55.6%的电水壶样品以及22.2%的料理机、榨汁机、豆浆机样品使用了高锰钢制造,锰含量在10%左右。有网媒引用这一抽检报告,结合一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的观点,宣称这类小家电若长时间使用或用来制作、盛放酸性食品,更易溶出高锰钢里的锰,且所用材质的锰含量越高,锰析出量也越高。人体长期过量摄入锰,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产生记忆力减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真相] 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1毫克。我们做个比较粗浅的计算,以锰析出量最高(1.168毫克/升)的那批次电水壶为例,假设人体不会从其他途径摄入锰,而且每次电水壶烧水析出锰的量都保持一样多,那么要喝大概9.4升这种电水壶烧开的水,才有可能超出一名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这是什么概念?超市里面那种4升装的小桶饮用水,一天喝两桶多,且天天这么喝,或许有一天就会影响神经系统了。
这条谣言的传播热度雷达图 ▼
谣言5: 郁金香释放“秃顶毒气”
[事件回顾] 3月中下旬,上海各个公园内的郁金香开始盛放,大宁灵石公园的郁金香展开幕首日吸引5.5万人次入园赏花。但从那时候,一篇题为“家中摆放郁金香,女子头发严重脱落”的文章在网上被反复转载。在原文中,专家称国内外文献资料都把郁金香列为“有毒花卉”,不宜种在室内。专家还称自己做过调查,发现郁金香花中含有毒碱,会散发在空气中,赏花者如果在郁金香花丛中逗留时间过长,会掉发、落眉毛;长期接触郁金香的人,如果不进行防护,更会秃顶。
[真相] 郁金香的确有毒!但是,专家强调,无论是郁金香的凝集素还是郁金香素,只会存留在植物体内而不会扩散到空气当中,都是不能挥发的。这意味着,只要不是长时间与郁金香(特别是植株有伤口的郁金香,并且正在遭遇真菌入侵的)有直接的皮肤接触,或者食用郁金香,就不会中毒。此外,阳光、高温,还有助于郁金香内有毒物质的分解。
这条谣言的传播热度雷达图 ▼
题图来源:东方IC
编辑邮箱:shwlp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