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谣言终结>>实验证明吃鱼头鱼皮相当于吃砒霜?断章取义!研究人员要被气哭了
实验证明吃鱼头鱼皮相当于吃砒霜?断章取义!研究人员要被气哭了
发布时间: 2017-01-11 15:39:47
作者: 郑子愚
鱼头鱼皮就像砒霜?这不是真的吧……

 

老人们经常在饭桌上说:“吃鱼眼能明目,吃鱼头能聪明。”然而,近日一篇文章却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网传文章称,鱼头和鱼皮是鱼身上蓄积汞最多的部位,如果吃了,就等于吃了砒霜,且汞含量排名:“鱼头>鱼皮>鱼肉>鱼籽”。


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即展开调查。


根据网传说法,记者找到了关于这个实验的报道:2013年初,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人员选取超市和农贸市场里最常见的鲫鱼,重量分别是400克、350克、200克和100克。接着,分别测定了鱼肉、鱼皮、鱼头、鱼籽的汞含量。实验结果显示,一条鱼的不同部位,其汞含量相差极大,汞含量最高的是鱼头,其次是鱼皮和鱼肉,而鱼籽最低。


实验人员还发现,200克以下的鲫鱼,鱼肉、鱼籽、鱼皮、鱼头的汞含量都非常低。而随着鱼龄增大,鱼肉与鱼籽的汞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鱼头和鱼皮中的汞含量却明显上升。以400克鲫鱼为例,鱼头汞含量达到了0.36毫克/千克,是鱼籽的20倍、鱼肉的15倍、鱼皮的6倍。400克鲫鱼的鱼头汞含量比200克以下的上升20倍以上,鱼皮汞含量也上升了5倍。


然而,实验结果到了网上却变了味。有自媒体借用这一实验结果呼吁:“鱼头、鱼皮不要吃”、“七两以上的鲫鱼,鱼头不要吃”。观点有来自“官方数据”的佐证,令不少人信以为真,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南京市疾控中心出面进行澄清。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验结果被曲解了。专家作出三点解释:


第一,疾控中心的研究只是市场上一个小样本数据,而且只是针对鲫鱼,其实验得到的客观结果,与市场上大样本的调查结果是有区别的;


第二,实验样本的鱼,汞含量也远低于国家限量的每千克不大于0.5毫克,所以,实验所使用的鱼也是安全的;


第三,至于网上热传的“鱼头不能吃”,“七两以上的鲫鱼,鱼头不要吃”等说法,研究人员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一谣言近期被再度疯传,记者采访了上海水产行业协会会长范守霖。他表示,最近4年里,这个谣言反复在网上流传。大家不必恐慌,只要买来的鱼不是出自重金属污染的水域,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就没什么问题。


事实上,水产品中含汞并不是新鲜事。范守霖解释,水里的鱼儿们素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常说的生物链。在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和小虾米生长过程中,会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小鱼吃了它们也富集了重金属;小鱼再被大鱼吃了,大鱼体内也有了重金属。但一般情况下,市场里买到的鱼大多属人工养殖,并且要经过非常复杂的检测程序才会上市,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范守霖强调,鱼肉里有丰富的营养,可别因“谣”废食 。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