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复习考试”,“再坚持下,咱们就能解放了”……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高考日益临近,不少家长会手足无措,甚至比孩子还紧张。对此,德育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陈镇虎建议,高考之前想要给孩子做最坚实的“后盾”,首要任务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谨记要“过平常日子”。
要不要请假?生活最好维持原状
一到高考,就有不少家长向单位、公司请假,陪着孩子备战这“最后一星期”,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直到把孩子送上考场。
在陈镇虎看来,是不是陪着孩子“冲刺备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原来家里就有家长一直陪伴在左右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陪伴并且形成依赖的,家长可以像往常一样继续陪伴着复习,但切忌“变本加厉”。
对于那些一向独立,家长也有自己事业的家庭,大可不必为了陪考就特意请假。他说:“孩子到了高三,心思已经非常缜密了,加上高考不可避免的压力,父母在生活方式上的一丁点儿改变,都会在无形中给他增加压力。”请假在家陪着孩子备考,这样的“呵护”,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他说,突然爸爸妈妈不去上班留在家了,其实带给孩子的信号除了重视之外,更多的是“焦虑”,这会增加孩子的不安感,负面的影响远远多于正面的鼓励。
在高考两日,不少家长会选择站在考点外,并且告诉孩子:“放心去考,我会一直等到你出来。”对于这样的做法,陈镇虎表示不推荐。他说,这么做,大多数家长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或者说是为了表达对孩子重视的一种补偿性做法。但是他提醒,这样缓解释放了家长自己的紧张,但在无形中就把压力转给了自己的孩子,得不偿失。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的考生,他说:“想起爸爸妈妈站在烈日下等着我,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要不要借外力?营养师高考保姆能不要就不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都会催生“高考经济”。今年高考之前,除了高考房、高考车之外,高考保姆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加上一些家庭还会考究地请上一个高考营养师,备战高考的辅助“外力”越来越多。
但是,真的有必要吗?
对于这些“外力”,陈镇虎认为要“一分为二”。有些确实是“刚需”,比如如果考点距离家比较远,交通也不方便,或者家里有干扰复习的客观原因,那在学校附近借一间高考房,也无可否非。但是如果为了借高考房而借高考房,这样特意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还会不知不觉衍生出很多麻烦和意外。
而对于动辄日薪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考保姆,陈镇虎认为这完全是“噱头”。高考保姆陪读、陪聊、陪考,因为大多数是大学生,且和考生年龄相仿,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高考新“外力”,但在陈镇虎看来,这完全就是从经济角度展开的“炒作”:“备考最后阶段,考生们需要一个平和、安静的复习环境,家里多一个人出来,打乱原来正常的生活节奏,分散了考生的注意力,反而得不偿失。”
能不能说话?要选择地“说对话”
不少考生家长会有这样的感受:越临近高考,家里的气氛就越紧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家长们索性选择“禁言”,除了负责后勤工作所需的对话,其他一律不说,生怕一丁点不合时宜的话语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陈镇虎认为,大可不必改变本来的家庭氛围。因为“大气都不敢出”,反而会传递一种“生死抉择”的意味。但在这几天,该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倒是大有讲究。
陈镇虎说,这几天,家长反而可以和孩子多说说话,至于话题,除了适度、点到为止的鼓励话语之外,可以多一些高考之外的话题,比如暑假去哪里玩、憧憬一下未来等带有规划性的话题。但是切记,这些带有展望性质的话题,千万不要和目的性挂钩。不少家长会说:“考得好我就带你出国去玩”,“考上第一志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陈镇虎说,之前有调查显示,高考前得到过父母“带有附加条件的物质许诺”的孩子,这些鼓励的话非但没有起到鼓励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他建议,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饭桌上和孩子开开玩笑,这也是减压的方法。以“多听少说”的办法来保证亲子沟通渠道的通畅:交流前要“备课”,交流不要太频繁,交流中也不要老是过问孩子的成绩和复习情况。
【温馨提醒】 这些话,在孩子面前慎讲:
1、老师都认为你是上复旦交大的料,你可要争气呀
2、我们家将来如何,可全靠你了
3、学了12年,人生难得一回搏,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4、考好了就改变人生,考不好以后就难了
5、赶紧睡觉,好好休息才能考好
6、你只有这一次机会,成败在此一举,你看着办吧
7、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考试
8、再坚持下,好好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9、我不相信我家孩子比人家差
10、复习得咋样了
题图来源:网络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