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辟谣报告>>移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四大新特点
移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四大新特点
发布时间: 2016-06-13 15:41:13
作者: 霍晶莹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这句话来形容网络谣言的特质。

有研究者指出,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降低了信息发布成本,各类“实时直播”,通过血缘、学缘、业缘、趣缘、地缘等“圈层结构”,以“波纹式”“放射状”共享传播,使得“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网络”。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这句话来形容网络谣言的特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谣言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诱导性、超真实性;其传播是爆发式、裂变式的

   

网络谣言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社会生活类谣言,包括食品安全、治安、娱乐体育等方面。而经济类谣言,多与国家经济政策、企业效益、股票涨跌等相关,等等。

(来源:网易论坛)

   

有网民曾总结“科学类”谣言流布的要素: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真常识和假信息一锅烩,标题中还要带上“警惕”“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等等“刺激”的语汇。政治和社会类谣言,也往往采用同样伎俩。

   

更需警惕的以所谓数据、科学、理性分析等诱导公众错误思考的伪事实分析谣言。如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广泛传播的所谓“burn down”灭火原则,事后被证明根本没有这个消防术语。这种高质量的谣言往往比单纯的煽情式的谣言更具有生命力、繁衍力。各类媒体交互营造的媒介空间,将不确定的网络信息升级为鲍德里亚式的“超真实”,一定程度上,谣言比真实更真实。

2.jpg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截图)

   

从传播上来看,互联网(包括手机终端在内),集聚“微小”而成“宏大”,集结“微弱”而成“磅礴”。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在瞬间传播至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万人,呈现裂变状态。

   

网络谣言还突破了单一渠道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多渠道、多角度、多模式传播,如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等,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互动性、交叉性和变异性,并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

   

2.网络谣言往往伴随着热点事件发生发展,并且常常重复出现,而网民对信息真实性似乎并不关心

   

很多网络谣言的产生,或与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群体恐慌有着密切关系,或是具备社会热点与大众关注的要素。例如转基因话题,争议之激烈、参与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都极为典型,其所表达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对专家的不信任、对政府监管的不满意,使得网民对相关消息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进入集体恐慌状态。

   

“相同的谣言或主题相同、细节改变的谣言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会重复出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也许还更新了表述方式,并且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接力传播。

   

对于一些真伪不明的信息,尤其是“爱心类”谣言,很多网民出于善良的想法转发到朋友圈,但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往往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

3.jpg

(来源:网络)

   

3.网络谣言的信源具有模糊性,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畸变性,但矛头往往指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网络谣言的传播并不忠实于“原创”,而是被接受者按照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及态度进行加工,形成不同的“版本”,最后甚至截然相反,这时的谣言已成为“集体创作”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判断是关系谣言走向的关键因素。人们对各种传闻不会无保留接受,只会采信那些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

   

因此,在相关信息的传播和再传播过程中,传播的观点是鲜明的,证据却是模糊的,且多“据猜测/分析”、“按理说/逻辑上说”、“据内部人士/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等等。网络谣言这种信源的模糊性和传播中的歧变使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更容易导致未知的危害性和后果的不可挽回性。

   

然而,尽管网民的关注点可能发生变化,但谣言内容的指向往往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多起热点事件的谣言中,“官民对立”一再被复制。

   

网民下意识地将公权机关看作不作为滥作为、将官员看作贪污腐败惯于隐瞒真相的暴力实施者,而普通百姓则沦为被欺凌、被侮辱、被侵害的弱势者。这些指向容易导致社会认知混乱、阶层分化、群体对立,给公众带来不安全与不稳定感,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4.当前,网络谣言甚至成为营销方式,但借助“谣言营销”,还需审慎

   

从全民吐槽格力董明珠“董小姐”,到被梁朝伟的“丸美”眼神惊艳,再到“我和微信的故事”等,都成为微信营销的现象级案例。

   

与此同时,“天天签到,天天赚钱,邀请好友赚钱”、“集满50个赞可参加××现场活动”、“转发×次可得××大红包”等低劣广告也夹杂着“微波炉辐射致癌”、“可乐杀精”等耸人听闻的谣言。这样的营销方式正是利用了网络谣言病毒式的传播效应。

4.jpg

(来源:青网)

   

借助“谣言营销”的产品往往是软性需求的产品,也就是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谣言和营销本质上是有共性的,比如都想广泛传播,但谣言却加了一份恶意。

   

也有部分营销号借热点事件选择跟风造谣炒作,是为了提高自身阅读量和知名度。近来,房产中介、药店、公交车、跆拳道馆,纷纷成为“失联儿童守护站”。

   

事实上,这些传言均被证实为谣言,各地公安已多次辟谣。儿童失踪、拐卖话题的热度加上一些公众号、营销号利用网民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心进行有意炒作,就使谣言在朋友圈呈现病毒式的传播。

5.jpg

(来源:新浪微博)

     

类似的行为不仅损害企业信誉,还触犯法律,情节严重者可判刑罚款。因此,借助谣言进行炒作、营销还应慎重。


网页名片.jpg

本文转自新华网;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邮箱:shwlpy@qq.com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