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上观新闻
当前的位置>>辟谣报告>>睁亮慧眼识谣言
睁亮慧眼识谣言
发布时间: 2016-08-25 10:30:55
作者: 高景
微信这个这个原本属于追赶时尚的年轻人才热衷的智能手机软件,随着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深度普及,已呈现出一种渗透至全民各阶层的态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猛然发现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老舅、二大爷们都开始玩微信了。这个原本属于追赶时尚的年轻人才热衷的智能手机软件,随着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深度普及,已呈现出一种渗透至全民各阶层的态势。


在这个建立于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形式虚拟、内容现实的“社区”里,工作、社交、情感沟通等需求都可以通过这个即时信息传播软件得以满足。每个人都被放置在不同的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家不仅有了展示、发声、表达的平台,也有了参与资讯传播的机会。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微信这个小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谣言产生、发酵和传播的重灾区。


打开微信朋友群,瞬间跳出亲友们热情转发的一条条微信公号帖,它们大都被冠以“震撼”“出事了”“删前速看”“刚刚出的事”“暗拍(马上删除)”“就是这个人渣”“最新解密”“不转不是中国人”“猪狗不如的畜生,转死他”等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打开一看,大多都是捕风捉影、含混其词的不实信息,甚至是实打实的谣言,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民生、军事、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可谓无所不包。
    

从大众心理学及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存在信息焦虑症,总想拥有更多资讯,似乎只有这样才安全,才不会招致损失。在早年的某段相声节目中,相声演员姜昆曾讽刺过爱传小道消息的大妈,她们热情地传播着物价要上涨的消息,害得听到消息的盲从者们一夜无眠,并在第二天一早便去抢购那些所谓即将涨价的生活必需品,故事讲得虽夸张了一些,但却是当时世情的真实再现。这种对于物价的过度敏感显然是由于当时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时过境迁,人们的焦虑也此消彼长,当前能引发人们焦虑情绪的有食品安全、养生保健、养老医疗等涉及切身利益的话题,除此之外对一些重大热点公众事件(特别是相关的所谓内幕消息)也极易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
    

正是由于深谙这种大众心理,才催生出了一个个以“先吸睛再吸金”为直接目的的公众号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就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目的当然也只有一个——迅速提高点击率、转发率、订阅量。一旦达到足够数目的订阅量,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公众号上挂广告拿收益了。即使因传播各种谣言而被封号他们也不在乎,因为前期本没什么成本投入,被封也没什么处罚措施,大不了换个马甲重新再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量的信息质量低劣的公众号就这样在微信界野蛮生长着,可以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垃圾、虚假消息包围,其中甚至还夹杂着不少明显包含政治、色情、反动因素的消息,其危害更甚。而大多数微信用户是不具备这种甄别能力的,就比如开头提到的各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老舅和二大爷们,他们往往对这些在朋友圈里传播着的虚假消息照单全收,并乐此不疲地加入其中,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谣言传播者。


此外,微信朋友圈还是各种传销及变相传销从业人员的主“战场”,有卖化妆品的,有卖保健品的,还有卖保险的。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亲友加入这个大军,日夜不停地用相关的带有强行洗脑性质的推销信息刷屏,却无能为力,好心提醒对方一下吧,又怕不小心打翻亲情和友谊的小船。
    

总之,上述两大“顽疾”严重影响着普通人群在使用微信时的体验,急需引起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软件开发者的注意。当然,大众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努力炼出一双慧眼,准确识别,自觉抵制,少上一当算一当吧。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题图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分享至
(0) (0)
上海辟谣 版权所有 所有文章均为上海观察所有 不得转载 保留所有版权

评论

网友评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出品
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监制
 
辟谣联盟
注册
手机号码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验  证  码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手机号码

验  证  码

新  密  码

至少包含字母大小写和数字,最短6位字符,最长18位,区分大小写。

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